氣功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現在有很多人都喜歡這項運動,尤其是中老年人,因為經常練習,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所以受到很多老年人的青睞,而武術氣功則是很多中青年人都會選擇練習的,今天三九養生堂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解一下武術氣功。
目錄
1、武術氣功的起源發展 2、武術氣功的作用有什么
5、武術氣功之武術與氣功的關系 6、練習武術氣功時應注意什么
7、常練武術氣功有什么好處 8、武術氣功之心法要領
武術氣功的起源發展
武術技擊與氣功養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氣功。武術氣功強調把神氣集中到形上,加強形的功能;主張動靜雙修,內外兼顧。
武術氣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武當派、少林派、峨嵋派、昆侖派、南宮派等大的門派,包括輕功、硬氣功以及點穴等內容。
現在流行的武術氣功有以技擊為主和以養生為主之別:以技擊為主的有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以養生為主的有少林派功法易筋經的神勇余力、峨嵋莊法等。在歷史上,武術氣功的發展對否定宗教起過重要作用。
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發明了彭祖氣功健身法———導引術。徐州師范大學教授張士魁先生經多
氣功鼻祖——彭祖年考證、研究出這一結論后,《氣功與科學》雜志(1986年第一期)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氣功源遠覓始祖》。
當早在部落氏族從游牧進入定居公耕時代起,彭城(徐州市)就有了氣功健身活動,首開中國武術氣功之先河。 彭祖發明氣功導引術的時代,正是遠古的夏商時期,氣功導引術也正是中華武術形態的早雛形。
莊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的《刻意篇》,是迄今發現的早、完整的記載彭祖以“導引行氣”開我國氣功之始的文字資料。
莊子以形象的語言描述了“彭祖氣功健身法”。許多出土的浮雕、壁畫、畫像石刻等歷史遺存也都記載了彭祖年代先民習練氣功導引術的圖像。
這就充分證明,“武術與中華民族的古代哲學、軍事學、教育學、醫學、美學以及豐富多彩的健身術或相互關聯,或滲透其間”(《中國武術史》)。
彭祖創始的氣功導引術,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中國古代健身術。
它把靜功(呼吸運動)與動功(軀體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大彭氏國先民健身強體的有效體育活動。
我國臺灣省學者陳鼓應先生為《刻意篇》作注釋時就曾寫道:“(導引術)這是一種健身操,形容動作如熊吊頸,如鳥舒展”。
這種“健身操”,正是中華武術的初形態。
幾千年來,彭祖的導引功法對人們祛病延年、強身健體具有很大的功效。
后世的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武術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變發展而來的。
由此看來,彭祖的氣功導引術,無可非議的是中國武術的雛形,是武術氣功的奠基石。
彭祖氣功導引術,作為古代有效的防身健身術,它正是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源頭。
氣功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
據中國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
《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
《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臺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一、殷周時期的氣功萌芽
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創時歷,應用干支紀日法,制造石器、骨器,進而是青銅器。農業生產較前發展,生活和文化較前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漸增進。
雖然天體運動與神話相伴,周天之說已見端倪,對身體各部分結構已有觀察,對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認識,并具有了一定的醫藥知識。這都為氣功養生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傳說殷時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中國人名大辭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稱黃帝之師,見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精氣者,發白復黑,齒墜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