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和散打有什么區別
首先,從發展的時間來看,中國散打早產生于5000多年前,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 ,因為中國數千年的燦爛文明 ,使其深受文化、道德、倫理的影響。而泰拳只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泰國的傳統搏擊項目,幾百年的歷史中與鄰國的戰爭十分頻繁,逐漸形成了古樸粗獷的、近似野蠻的、具有極高搏擊實用價值的泰拳。以腿法為主要進攻技術,以肘膝進攻為主要特長,以強攻硬取為主要風格,在其競賽規則的指導下,徒手進行搏斗,逐漸成為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
再者,從二者的特長來看,散打是把摔法(特別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快摔理念)在擂臺上運用得好的,特別是在拳法、腿法與摔法的結合上,散打已經是做到極致了。散打主要以踢、打、摔、拿為主,動作變化多樣,強調技術的綜合性,鼓勵多花樣、精彩,以靈活多變的的腿法和獨特的快摔技術著稱,其踹腿能力和快摔技術而使對手防不勝防,與泰拳形成鮮明的對比。
然而泰拳則動作緩慢,節奏遲緩。膝、肘進攻再配合箍頸技巧則是泰拳的一大特色,這也是泰拳手能在國際賽場揚威的重要武器,這也造就了泰拳兇猛有力,極具攻擊力的特點。 接著來比較一下散打和泰拳的腿法的不同點
首先說正蹬
散打和泰拳的正蹬的區別主要是在著力點上,散打是以腳跟為受力點攻擊對方,而泰拳則是腳背。本人在實戰中更習慣采用泰拳的正蹬方法,在動作上更自然也更容易阻擊對方。而散打中特有的側踹也一直被不少人所詬病,作為主動進攻的一種腿法,側踹以其犀利的直線進攻在很早很早以前的散打比賽中被選手常用于擂臺賽場上,當然這只存在很早很早的散打比賽。
因為側踹的缺點也明顯,預動太大,難以對對手進行有效的殺傷,而且很費體力,因此在現在的比賽特別是商業賽中,這種腿法也快被選手拋棄了。下面說一下散打鞭腿和泰式掃腿的區別。散打鞭腿首先是要提膝,然后再把小腿甩出去以腳背去踢打對方,鞭腿的涵義也是指小腿像鞭子一樣去攻擊對手。而泰拳中的另人望而色變的掃踢則沒有提膝的動作,直接把腿掄起來,小腿和大腿連成一體,到高點了再轉向扭胯。大多數泰拳手踢出的掃腿都是用脛骨攻擊對方,這也是掃腿與鞭腿大的不同。
然后從搏擊的理念來對比一下二者的區別
一個是采取的得分制,一個則是采用的減分制,這也注定了二者在賽場上的風格不同。泰拳手在場上都是硬碰硬,泰拳格斗式的拳架要比散打的高,這也適合泰拳手的打法。泰拳手在場上前幾局純粹就是拼氣勢拼內功,在后一局才會放開火力進攻。
而受傳統散打打法的影響,散打選手的步法非常靈活,在賽場上更樂于通過刷分來贏取比賽。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選手容易在前幾局就耗盡體力,容易在比賽的后關頭因為體力不支而輸掉比賽。因此散打選手在學習一段時間的泰拳后,打法也會硬朗許多,特別是在與泰拳選手對抗時依然不落下風。
接著我們從身法的靈活性和招式的多樣性來分析一下泰拳的弊端:中國散打手的身體比較靈活,反映靈敏,并不提倡在賽場上和別人硬打硬拼,但是泰國拳擊手卻截然不同,看他們的技巧,與人接招時,就是下壓拳、直拳,很少有上勾拳,左一下右一下,很慢;腿法也不多,就是低掃腿,偶爾也發里和腿,但卻不高,而且,明顯感覺速度不夠,發腿隱蔽性不大。
后從比賽規則對兩種武術的影響來看二者的差別
認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防身自衛,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點,從傳統武術徒手搏擊術中取舍動作,使散手成為體育,即寓技擊術于體育之中。由于決策正確、方法得當,散手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和推廣,從現在的散手運動形式來看,散手與其它運動項目基本相同,屬于體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于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絕招妙計。
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準向對方后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然而,泰拳卻不同,由于受到泰拳競賽規則的制約,泰拳的技術及競技能力的培養更加傾向于簡練實用,與其他搏斗性項目相比更加崇尚進攻的力度,顯得殘酷刺激;
另外,從泰拳的技術結構看,它的腿、拳、肘、膝的進攻凌厲干脆,防守多以阻截為主要方法,防守反擊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戰術意圖,這也決定了泰拳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
正是因為技術動作的簡練,沒有復雜的戰術組合,所以它顯得容易推廣,又因為的實用,比賽時激烈的對攻,以及對人們原始本能的喚醒與激發,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在泰拳的對抗比賽中,其競技能力表現為技術、技能、心理和戰術的有機綜合,但技術和和技能的發揮運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于是要求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