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是我國古代幾千年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時候武術正處于鼎盛時期,所以這個也是頗為的受到人們的歡迎,實用性也非常的強,我國古代兵器眾多,各種各樣的兵器和武術相輝映,成為了我國歷史上一筆重彩。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冷兵器中的君子,劍的歷史淵源們還有關于劍術流派中的一個很的門派武當劍法,武當以劍法出名,里面有很多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戰國到唐代,中國劍術的主要攻擊目標,多是人體正面的前胸部位附近,似乎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日本劍術受此影響頗深。戰國時,秦講究刺,楚講究斜正面突刺入小腹等等,這都和當時各國的冶金技術及戰陣布局息息相關。
漢唐則以環首大刀和唐刀取代劍,技法上有很大差別。
而宋則恢復劍的形制,開始提倡走邊鋒,增加了取腕、取股等動作,步法上不再一味猛沖,改為了迂回穿插。
至明,則軍中大多佩刀,劍術主要在民間自生自滅,從抗倭作戰中可以得知,至少當時在軍中,普通兵士精劍法者極少。
清以后則更進一步衰落,器雖精湛,術卻差相仿佛,有隔靴搔癢之感,令人不得要領。似以娛樂和鼓舞士氣為主,擊刺淪為末流,徒憑劍賞玩而已,這是軍中劍法的大概沿革。
民間劍法,則在明代達到頂峰,不僅各流派交流頻繁,而且誕生了不少影響至今的門派和技術。
可惜密不外傳、固步自封的思想過于嚴重,加之明后期海禁和禁武,中國劍法基本沒有機會與其他海外流派大規模交流,僅有和朝鮮李朝官方交流和日本一定程度民間交流。失去了發展的好時機,扼腕可嘆。
清則繼續大規模禁武,又大力壓制漢人高手在軍中的發展。中國劍法高手又多參加了各地反清組織,結局或占山為寇,或亡于鎮壓,或流亡海外。特別是旅居海外的高手,對整個亞洲冷兵器格斗的影響比較深遠。這段時期的中國民間劍法基本仍處于進一步衰敗。
清末至民國年間,社會動蕩不安,也促生了不少劍法高手建功立業,也有眾多技藝精湛者。然畢竟時代不同,火器進一步削弱了劍法的實戰功效,局勢也不允許有絲毫機會來發掘整理保存。但是這個時期,民間劍法仍然在繼續小規模傳承。官方的話,仍以張之江的中央國術館為首。
新中國建國后,曾經大力發展、挖掘、整理傳統拳械。但是多年動蕩,已經使劍術高手基本消耗殆盡。斷代之后,難以彌補。十年浩劫,僅存的一點中國劍術和拳術火種也受到大規模摧殘,不少老一輩武術家和劍術家,或海外避難,或被整肅致死。十年浩劫后,又不知為何強行分離出規定套路并追求難、高、飄,進一步造成后繼無人。
當時開始至今,中國武功在世界上留下兩種印象,一種是能打的功夫,一種是看著玩的武術味道的空手或者器械體操,另一種是剛剛起步的散打。“舞術”和“舞武”全國盛行,實戰技術則又避之不談。所以大陸的情況,是世人不知武為何物,僅僅在小規模范圍內流傳劍法技巧,又回到家族傳播的范圍。相反,臺灣省畢竟是炎黃一脈,卻又保留和發展了一些傳統劍法和傳人,而且切磋的紀錄似較大陸更多。
現在這幾年,終于又開始重視傳統武藝,可惜被多年打斷的劍技傳承,奄奄一息,難以迅速恢復。
中國劍法各流派方面,有著本質的差異,也有著本質的共通,等有時間我再詳細點說說自己的觀點。偶曾經寫過一篇東西,大約7萬字,而且還沒完成,說的就是各流派技術的大致區別、互相影響、比較異同。婚期將近,不知道還有沒有時間和精力寫完它。
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高手多海涵雅正。
道教武術,若推理而論,拳術當在先,劍術當在其后。但按秦漢以來的實際情況來說,道教中又是劍術先于拳術。在中國武術界,武當派劍術比拳術更為悠久,自古就有“少林拳,武當劍”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