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風強悍,特別是閩南一帶,素以悍勇好斗著稱,其聚眾械斗之風名聞全國。福建地區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嶄露頭角。
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1504年-1580年)就是一位武術大師。
俞大猷是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于軍官世家,少年時學兵法,習騎射,后從李良欽學劍,成為罕見的劍術高手。在任職廣東都司僉事時,俞大猷曾僅率隨從數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劍術震懾多處叛民,使他們歸順。他又精于棍法,曾廣教士卒,當時泉州一帶的棍法幾乎全是俞大猷所傳。那時,泉州的劍術和棍術,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連嵩山少林寺也自愧弗如。
明末時,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州擊斃猛虎,傳有弟子數百人。清軍南下后,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渡海赴臺灣,參加鄭成功義軍。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響。
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由北而南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移民。第一次是在兩晉之際,當時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輾轉遷移到福建,被稱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時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屬南遷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兩宋之際,南遷軍民超過百萬。以上三次移民,都是從河南出發。這些北方移民,統統被稱為“客家人”。他們定居在南方的同時,也把比較成熟的北方武功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學大師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參加平倭戰爭,轉戰浙閩粵三省。戚家軍曾在福建征戰多年,并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祖上六代都是軍官。戚繼光的武功當屬于北少林一系。在戚系軍的武功訓練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親自編寫,剔除了那些華而不實的動作。戚家軍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也必將使這種帶有明顯北方特色的武功對閩粵武術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閩粵一帶人體形較為瘦小,力氣也相當弱些,因此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的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如騎龍步、拐步、蓋步等),使身體可以靈活轉向。南拳的上肢動作綿密迅疾,極富變化,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勝。
在發力時,南拳大多要呼喝作聲,吐氣催力,以增大爆發力。南方人四肢較短,所以講究貼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發揮“一寸短,一寸險”的優勢。南拳拳系中有許多象形拳,不僅有龍、虎、豹、象、鶴、蛇、馬、猴、雞等常見的象形拳,而且有獅、彪、魚、犬等罕見拳種。其象形拳數量之多,居全國諸大拳系之冠。
南拳的總體風格是威猛迅疾,靈巧綿密,剛柔相濟,上肢及手型尤富于變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樣雄渾樸茂,舒展大方,但其剛烈之氣,威猛之勢,卻灝然自成氣象。
南拳拳系的形成時間,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它包括上百個拳種,廣泛流傳于福建、廣東、湖北、湖南、臺灣等省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并很早就流傳到海外,在東南亞以及美洲、大洋洲扎下根來。若論傳播中國武術的貢獻,南拳拳系自當首屈一指。
中華武術通背拳
通背拳在我國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傳說中在戰國時期的“鬼谷先師”傳道云蒙山中:仿諸猿之棲息、獵食、爭斗、求生之法取其精華而成。始稱為通臂,以通臂猿形為主,仿其形而練,旨在加長臂力,擊法單操居多。為一種練法。歷經千載,先人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創通臂拳門稱祁家門(江湖稱為老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