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點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這就是說,我們在太極拳的演練過程中,要避免手法、身法、步法的纏絲勁相互脫節。
只有把身體各部位的纏絲勁串聯起來,擰成一股勁,才能形成拳式整體的纏絲勁。這種勁像急流中的旋渦,在旋轉中產生排山倒海般的強大威力。
“纏絲勁”,是吳式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具體操作方法,也有特色。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螺旋纏繞運動,在技擊中使敵方的攻擊力改變方向,把敵方強大的勁力“引進落空”。
這種不與敵方來力相對抗的做法,既能避免身體受創傷,又能節省許多體力,這是“纏絲勁”在防守上化解敵方攻擊力的作用。
三、吳式太極拳內勁的傳遞
整體勁是指人體的“根節”、“中節”、“梢節”,在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運用,各節部位的相互配合協調所形成的綜合之力。
根節:胯部為根節之根節,膝部為根節之中節,足部為根節之梢節。
中節:腰部為中節之根節,[已過濾詞語]為中節之中節,頭部為中節之梢節。
梢節:肩部為梢節之根節,肘部為梢節之中節,手部為梢節之梢節。
“整體勁”的形成過程是,在吳式太極拳拳式操練的過程中,通過進退的步法變換,使拳式的動力“起”于根節;通過身法的吞吐,使拳式的勁力“順”于中節;通過手法的攻防轉換,使拳式的勁力“達”于梢節。
這樣,使拳式的勁力,通過人體的三節不斷地傳遞,終把三節之勁聚合起來,形成一股強悍無比的殺傷力,通過棚、捋、擠、按的手法運用,把“整體勁”施放于敵方身上,產生威力無比的攻防效果。
“整體勁”的掌握,除了明白以上勁路的起動、傳導、發放之理外,還要通過拳式中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的協調配合,經過千錘百煉之后,才能運用得得心應手。當達到“拳練千遍其理自見”之境時,拳式的勁路就形成了自動化的條件反射。
四、內勁的整體效應
吳式太極拳的“內勁”,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它是習武者綜合勁法的表現形式。
習武者,通過“機靈勁”的訓練,來提高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促進了感知敵方勁路變化的能力,也促進了人體各部位肌群的氣血運行,提高了肌纖維的素質,使肌肉一張一弛具有彈性,從而使全身的勁力得到有效的凝聚。
通過“整體勁”的訓練,使拳式動作的協調性得以促進,從而使勁力在人體中的傳導得以順利無滯,一浪高過一浪,像接力跑比賽一樣,終產生強大的慣力。
總之,“內勁”是力的感知、力的聚集、力的傳遞的三維一體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