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對于身體各部位有著嚴格的要求,所以下面小編將為大家繼續講解吳式太極拳對于手、胸、肘的要求,希望大家好好學習,借此來規范自己學習太極拳的動作,使自己練習太極拳時能夠保證正確性和有效性。
手
在太極拳中對于手的運用是非常多的,大部分力量終都是通過手來實現的。
伸手切忌僵硬緊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張開,只是有舒展之意念),掌心要有突出之意(不是用力突出掌心,而是想像掌心向外突出)。
再握拳時,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只要從小指、 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與手心相接觸時,以拇指梢節壓在食指及中指的中節上就行了。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空心拳,運用也是比較廣泛的。
胸
胸部略有內含,使有含蓄之意。目的在解除胸間的緊張,增強彈性。
猶如貓在捕捉老師時必使身體盡量卷縮,猶如我們在舉行跳躍運動之前,胯、膝、足三部關節必作屈曲一樣,假設不如此,即不能實現撲出與跳起的行動。
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體力發射出去。所以決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縮進等緊張的現象。
通常情況下,初學者對這些都掌握的不是太好,需引以為鑒。
認為含胸的含字,有含容的意思,便極力使胸腔明顯地向內吞縮,結果練成胸腔內凹的狀態。
于是有人以為含胸足使心肺受到壓迫,是一種違背生理衛生的姿勢,因此,對太極拳的功用表示懷疑,這是一個誤解。順便在這里指出,有一部分初學的人,以為含胸的作用在使氣沉于氣海,重心下移,身體得以穩定,這種說法不能算錯,但含胸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此。
而且根據生理常識即下腹部不起呼吸作用,那么氣怎么沉向氣海呢?其實這不過是因含胸而使胸部松弛以后的一種現象。還有一部分初學的人,則認為含胸的作用,純為使胸部松弛,這也是不夠的。
含胸則因胸肋間的緊張盡去,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發展。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常較一般人呼吸深長,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含胸的練法,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姿勢,就是當胸部覺得一有緊張時,即以意念想著從兩乳頭往下好象有股熱氣向下走似的,走至肚臍以下,這時便會感到胸部的緊張自然消失了。
同時還會感到胸中舒坦,腹內暢快!這正符合虛其心,實其腹的要求,這也是任脈疏通運行的一個途徑。所以說含胸這個規則,在太極拳中是相當重要的,學者應加以注意。
背
拔背的作用和意義,不是所有學太極拳的人都能清楚的。如有的人以為把肩背有意識地向上抽拔,就是拔背,還有些人把拔背理解為一種前俯的現象,結果養成肩背肌肉的緊張,甚至造成駝背縮頸等不良姿態。
正確的拔背姿勢是有意識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緊張,就是在思想上想著大錐(即脊柱上的第一個骨節)的周圍,約有一個手掌大小的皮膚,能與貼身的衣服相互貼在一起就行了,這是拔背的練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背部 顯出略具弧形的狀態,這是拔背的姿勢。
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不受肌肉牽制與阻礙,恢復其生理上本來的狀態,使其盡軀干支柱的作用,身體因之能自然而靈活。
所以,拔背本是一種自然的姿勢,不是勉強造成的,是軀體本來造成的,不是違背生理的。孩童都是拔背的姿勢,至成人則因平日行動的姿勢不正,已失去脊柱正常狀態態,以致不能保持本來面目,非經一番鍛煉,才能恢復原狀(即拔背的姿勢).。
拔背與含胸的姿態,矛盾而又統一,是符合辯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