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在中國武術中的傳播很廣泛,尤其對中老年人強身健體有著重要的作用。演練吳式太極拳要把握好要點,在行功走架中動作協調、圓潤,把吳式太極拳的拳勢與神韻體現出來,做到神形俱備,神意自然。
根據筆者的粗淺體會,練好吳式太極拳除了嚴格對照拳經拳論之外,還應把握以下幾點。
吳式太極拳演練的十大要點
一、演練吳式太極拳要思想集中,全神貫注于動作,做到神聚、心靜、意專、體松。傳統吳式太極拳十分重視意的鍛煉,要求有兩點意識集中
1、在練拳之前做好準備活動,要有“動中求靜”的思想準備,然后通過預備式站立片刻,調勻呼吸,集中精神,達到心平氣和,神凝意專。
2、練拳時要特別注意“先在心,后在身”,用意支配動作,精神要提得起,頭要向上頂起,兩眼以平視前方為原則,并做到“眼隨手轉,手眼相隨”,把注意力傾注到動作中去。在神凝、氣順、身穩的情況下,達到“處動若靜”的境界。
二、口腹閉氣
在吳式太極拳的個別流派中,有主張采用逆呼吸或配合提肛閉氣的,也有主張“口呼鼻吸”純自然式的。,傳統吳式太極拳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我國古代導引吐納的基本理論,而導引吐納術強調“以順乎自然為貴”。這時只須稍加關注,遵循“蓄吸發呼,合吸開呼,虛吸實呼,升吸降呼,退吸進呼”等基本規律,自然能順利做到相互結合。
三、放松
吳式太極拳是柔性拳術,因此,曾有“沾綿拳”、“化拳”等別名。其技擊特點為“以柔克剛”,做到“用意而不用力”。即松開全身,以意運臂,以眼領手,以氣貫指。而“意在精神”,既不在氣,也不在力。如此練習日久,自能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也即拳諺所說:“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自到。”吳式太極拳動作如環無端,運用的都是圓活之勁。即所謂“太極勁”。
在“換勁”的過程中,務須由松人柔,漸至剛柔相濟。“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貫于這個部位,意到勁到,意之所注處,就有所感覺。做到“運勁如抽絲”,全身關節節節松沉,做到“松靜”并輕靈圓活是先決條件。肢體充分放松是關鍵。
四、立身中正
傳統吳式太極拳,尤其楊式吳式太極拳,是講究“立身中正”的。因為,這是人體運動時使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吳式太極拳論》中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諸如《四平訣》中說:“心平則氣正,頂平則頭正,肩平則身正,腿平則勁正。”為什么打拳一定要求“立身中正”,而不能歪斜搖擺呢?這是因為,拳術必須符合人體運動力學、物理學和拳術學原理所決定的。
五、肘的運用
肘分直肘與曲肘,而直與曲是相對的。打吳式太極拳有“松肩垂肘”的基本要求,或稱為“松肩沉肘”、“沉肩屈肘”、“沉肩墜肘”。總之,是含有肩關節松沉,肘關節始終留有程度不同的曲度,并有下垂的意思。即使用沖拳動作,諸如搬攔捶、指襠捶、栽捶等式,其沖拳一臂的肘關節也不可完全伸直,而必須保持微曲,這樣才符合吳式太極拳古典理論中“勁以曲蓄而有余”的原理。
肩與肘的關系是比較密切的,肘不松沉,肩就必然容易聳起。然而頭不頂,背不拔或腰不松,肩部也容易發僵而聳起。為此,除了有意識放松肩肘關節以外,也要注意“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等基本要求,使全身關節節節松沉,不得有絲毫拙力與僵勁占據經絡。這樣才有利于氣血通暢,內勁也能順利地達于肢梢,全身輕靈,蓄勁充分。所有這些,在運用心理學、生理學和運動力學等原理方面是有相通之處的。
六、腰的運用
腰在吳式太極拳術語中有“提腰”、“硬腰”與“緊腰”等,是與“松腰”相對而言的。提腰就是把腰襠提起并收緊,而不能“松腰落胯”。由于腰胯是全身大的關節,若腰、胯關節不能放松,全身關節之緊張就可想而知了。
七、步
要做到“邁步如貓行”,“虛實能分,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而下肢變換虛實的正確方法是,當提起一腳向前邁步時,虛腳應先貼近支撐重心的實腳踝骨之內側,再向前呈弧形伸邁的同時,實腳隨虛腳前伸,須相應屈膝下蹲,即謂之為“后腳送前腳”或“實腳送虛腳”。如此,邁步沉著而輕靈,落地無聲,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演練的吳式太極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八、幾種步法的運用與要求
(1)迭步。凡做弓箭步或虛步時,前后兩腳踏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稱為“迭步”。
(2)插步。如“單鞭”出的步是“插步”,即把我的腳插入對方襠下。這種弓箭步的橫距就該窄一些,可間隔10~20cm,而相對的直距較長。
(3)套步。如“野馬分鬃”出的是套步,即把我的前腳套在對方腳的外側,但雙方必須呈“順步”(即用我左腳去套對方的右腳,或用我的右腳去套對方的左腳)。這種弓箭步的橫距就該寬一些,可間隔10~15cm,而相對的直距較短。
(4)可插可套步。諸如“攬雀尾”、“摟膝拗步”等式,在技擊上都是既可作插步,又可作套步。這種弓箭步的橫距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其直距同樣是折中的。
九、軟襠萎膝步
軟襠,則表現在作仆步時,襠部全部下落,軟弱無力地貼近地面而似同癱瘓。為此,在作仆步時,襠部要略呈拱形。即所謂“圓襠”,以保持彈性和弓勁。萎膝,也叫“軟腿”,主要運用在做弓箭步時,后腿膝部向下彎曲。所謂“弓箭步”,原本含有“前腿如弓,后腿似箭”的意思。所謂“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勁,直以發放”,而根本不是去做“軟腿萎膝”的弓箭步。但傳統楊式太極在做單鞭、扇通背和打虎式時,為了突出下沉的氣勢,也有使前腿弓至脛骨豎直為度的同時,使后腿微微開膝。
十、練吳式太極拳需要勻而連
吳式太極拳的七字要訣是“靜松穩勻緩合連”。其中,“勻連”二字是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勻,速度均勻;連,動作連貫。主張“慢中求功”,這樣就自然形成“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滔滔不絕”的獨特風格,從起式至收式猶如一氣呵成。“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猶須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吳式太極拳主張“功蘊于內,勁不外露”。達到以柔為主,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勻而相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