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在強調纏絲勁的基礎上,上肢運動有朋、捋、擠、按、 采、 列、肘、勁別和通背勁、對稱勁,中間有“胸腰運化”,下肢有 朋、捋、擠、采及進、退、顧、盼、定五步和“襠走下弧”,這些合到一起產生的勁稱為“混元勁”。
為了在吳式太極拳技擊對抗中走出“混元勁”來,有如下要求:逢力必朋, 逢朋必纏, 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這些要求包含在每個動作中,而且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細心的讀者可以對以上16字訣認真揣摩體會。下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從三方面討論吳式太極拳的混元運動
一、六個方向的圓
吳式太極拳運動的肢體運行軌跡非圓即弧?;∈菆A的一部分,可歸入圓中進行討論。
我們先來定義:具有六個方向的力稱為“混元力”,也就是說,“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擁有六個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體的圓。
有的人雖然走得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這樣的力不能構成“混元力”。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于吳式太極拳勁別的范疇。
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
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吳式太極拳有別于其它拳種的精妙之處。
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于被動和無目標狀態,然后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吳式太極拳“后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二、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吳式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運動。
一般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后關節而言是自轉,后關節對前關節而是言是公轉。
自轉相對于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于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里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
上肢運動相對于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說腰脊的轉動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抬起的腿)與腰脊的關系也是如此。
一般情況下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比手的運動范圍要小,所以盡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并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
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畫那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轉
吳式太極拳運動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運動,它要求周身一家,協調平衡,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也可稱為以腰為軸的周身多元化運動。
周身運動的多元化也就決定了各個關節部分一定要適應多元化的旋轉規律。換言之,在這種周身多元化旋轉的螺旋纏絲運動中,要有順逆、有開合、有收放、有折疊。
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謂轉關,收放吞吐太極勁,折疊往復生妙玄。
若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往往手在完成一個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圓弧運動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勁力,又怎么能定義同一種纏絲勁呢?
若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的話,往往在吳式太極拳中,手的一個動作,一個纏勁,前半部分為向心力而后半部分為離心力。所以這樣定義也不確切。
迄今為止,我認為近代的吳式太極拳大師陳照奎先生對于順逆纏的定義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