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實戰打法
太極拳起源于中國,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
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
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岳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
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
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云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于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后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
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從“楊式太極拳”所傳拳式發展而來。
其動作外形開展適中,緊湊有度;支輪船氣勢端莊典雅,銜接細膩和順,速度均勻和緩,練法上突出柔練。
吳式太極拳的快拳和散手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用力的那一下。
它寓于無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
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靠“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后不講速度和質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
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于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
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質量與一定速度的結合。
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松,到了勢結束時同樣發不出大的勁。
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盡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后發的勁也才越大。
這就是練吳式太極拳強調放松用意的根本原因,也是太極“用意不用力”這一說法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