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的由來和特點
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不是唐朝原來說的三十七式。是在一九五三年,在工業學院教學過程當中,根據吳式太極拳八十三式老架子改編而成。
八十三式太極拳是楊禹廷先生根據吳式太極拳老架子改編的,一共有九個攬雀尾,九個單鞭。
每個攬雀尾后面有八個式子,九個攬雀尾是九九八十一,再加一個起式,加一個收式,一共是八十三式。
由于八十三式太極拳比較長,要學很長時間,學員們經常是學前面忘后頭,學了后頭忘前面,來回這樣好幾年也學不完。
后來大家提出意見:是不是把它縮短一些?后來分成六段,分成六段也不行,前三段學會了一停,教后面三段,后面三段學會了前面的又忘了。
而且練習的時間也受限制,一般需要在工間操的時間(一刻鐘)要打完。
我就動了動腦筋,發現學不會的原因是這樣:前三段有單鞭、攬雀尾,后面又是攬雀尾,一共是八個式子,九個攬雀尾,做做有時就練串了。
練完第一趟十字手,到第二個十字手不知道怎么做了,有時候想起前面的了,就打到后面了,野馬分鬃等等就亂了。
通過刪改,把重復動作去掉,剩下一共是三十七式個不同的姿勢。
再結合結合運動量的大小,重新編排順序:把運動量較小的放前面,平衡動作,較難的放中間,由小運動量逐漸加大,到收式再逐漸減小。
三十七式突出的特點就是要做到用意不用力。這句話怎么來的呢?太極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
這心是指大腦,也叫內三合。通過內三合、外三合組成的,就符合這個要求了。
就真正做到用意不用力,也就符合太極拳的原則。
大腦一想,大腦它能想不能動,它指揮意。比如說想喝茶,思想剛一想,意到氣到,這手腳也在動。叫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就是太極拳的每一動作都是氣在催動它。
做的時候通過思想意識想,然后把他做到,真正求太極勁是以氣運身,真正做到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
拳譜上頭一句話叫做: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就是一抬臂,一動腳,一舉手,一投足的樣子,都要達到周身俱要輕靈。
輕就是不用力,靈是靈活。怎樣才能達到輕靈?現在所求的是太極勁。太極勁是輕靈之勁。輕跟漂浮不一樣。假如一點勁不使,跟風吹草動,這種勁也不是,疲沓的漂浮的不是。輕靈合在一起。
我舉個例子:起勢第三動,兩腕上掤。這手在靜止的時候,怎么把手抬起來?直接這樣一抬不是太極勁,一般的拳都是這樣。
一開始說太極拳“全身放松”這是有語病的。實際上就是讓他松開,放也是放開的意思。要全身放松容易理解錯了,練成疲沓。這樣一站,全身放松,那豈不是要躺下了。
太極怎么不同?開始要用意念想骨節拉開,向前下一指地。指地后想手指梢關節拉開后,要回夠手心,想象的不是真動。
你這么一想他手指梢自動往手心那來,那力量到腕子上:腕子上好像有一點小繩栓上,輕輕一提,一個領勁,把手領起來。
你老想著,意不斷,勁也不斷。他自然就起。
你想手指梢一指地,拉開關節以后,再想著手指尖夠手心,這腕子就起來了。老想著,老起,不停。什么時候不想了,手自然落下來,很輕。這種叫做輕靈。
靈是什么意思?就是遇到障礙,他會自動拐彎。練成習慣以后,走路也好,沒注意碰到一塊石頭,把腳拌一下。
腳接觸石頭后自動的就拐彎。身上碰上桌子的角,碰一下,皮膚的肌肉自動的,跟桌子動一動,也碰不著,挺有意思的,很快。
手想著起,意念一沒有他自己落,沒有意念了胳膊還在那停著,不下來,都不是太極勁,也不是輕靈勁。
沒有意念什么都不想了,手自己下去。一想就起,一不想就落,這是真正的輕靈。每個動作都這樣做。
三十七式每個式子都是雙數,通過改編后,少兩動,多20動,一共是178動(八十三式是362動,減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