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溫泉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唐代開始就興起了泡溫泉這項活動,而唐朝也是詩歌興盛的朝代,因此有關泡溫泉的詩句也非常的多。本文為大家介紹了溫泉詩文對歷史興衰更替的變化及有關溫泉詩文的感懷,下面一起來學習吧!
溫泉詩文展現興衰更替的興嘆
唐代以后,全國各地的溫泉都逐漸被開發出來,隨著時代的更替,各處溫泉的興衰不一。在唐宋時期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描寫溫泉的詩歌非常之多,僅在標題中有“溫泉”或“溫湯”此類直接描寫溫泉的詩歌就多達近200首,且不要說其他涉及到摹寫溫泉的詩文了。唐宋以下,溫泉在明清之際的興盛遠不如前代了,詩文也相對減少。在這些眾多的溫泉詩文當中,有許多精品,在詩歌的藝術領域獨領風騷。一般來說,溫泉詩歌可分為三大部分。
詩以言事
在唐朝,用詩表現泡溫泉的事情是件非常常見的事情,當時皇帝十分喜愛去華清池泡溫泉,所以泡溫泉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熱潮,被很多人追捧,甚至把泡溫泉當成身份的象征,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去泡溫泉。因為帝王對溫泉的推崇,并親自著文贊頌,一時間引發的溫泉詩歌疇唱,也算作唐代詩歌的一個盛事。這種帝王牽頭,群臣做詩稱頌的大型唱和活動在唐太宗、武則天及唐玄宗時期都十分龐大,留下了大量的溫泉詩文,但乃是文人奉制而做,故精品不多。且看唐玄宗李隆基的《溫泉言志》:“桂殿與山連,蘭湯涌自然。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湲。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宜。愿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他在詩序言中說“唯此溫泉,是稱愈疾,朕不能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雖說言志,實為記事。所謂“思與兆人共之”,不過是唐玄宗的的帝王之術罷了。他的詩一出,群臣爭相唱和,尚書左丞相燕國公張說寫了《奉和圣制溫泉言志應制》詩,頌唐玄宗關懷民眾冷暖之德,可媲美堯舜:“溫泉媚新豐,驪山橫半空。湯池蒸水殿,翠木暖煙宮。起疾迎仙藻,無私合圣功。始知堯舜德,心與萬人同。”也因為這一層關系,稍后的白居易才會寫出流傳千古的的《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那時的大唐,是何等的雍容華貴啊!
上面這些內容都是描寫溫泉興盛時期的風光景色,而到了溫泉開始沒落了,完全就不是這種興盛的場面了,尤其是到了晚唐時期,詩人們對于泡溫泉這件事情的描述大多是為了諷刺和勸誡了:“……北風慘慘投溫泉,忽憶先皇游幸年。……今來蕭瑟萬井空,唯見蒼山起煙霧。可憐蹭蹬失風波,仰天大叫無奈何。弊裘羸馬凍欲死,賴遇主人杯酒多。”(唐•韋應物《溫泉行》)說的是唐室當日風光不在,而路邊多是凍死骨了。由唐代溫泉詩歌取材和意趣的變化,足可看到溫泉詩歌的另一個魅力——通過溫泉詩文,以其自身的興衰,可窺見時代的興衰更替。
當然,剛才提到的都是跟政治時事相關的言事詩,這類詩歌因唐代管家推崇溫泉的關系,占了大多數,但也不乏個人的清新志趣之作,讀來可得體悟。如孟浩然的《東京留別諸公》:“吾道昧所適,驅車還向東。主人開舊館,留客醉新豐。樹繞溫泉綠,塵遮晚日紅。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便清雅可愛了。還有儲光羲的《晦日任橋池亭》:“溫泉作天邑,直北開新洲。未有菰蒲生,即聞鳧雁游。六亭在高岸,數島居中流。晦日望清波,相與期泛游。西道苦轉轂,北堤疲行舟。清泠水木陰,才可適我憂。”這卻相對苦澀些,但也是雅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