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我們進補的好時機,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改善我們的飲食來達到進補的目的使我們的身體時刻保持健康。那么冬季進補吃什么好呢?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隨著萬家燈火欄目傅延齡專家來看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冬季吃什么好
枸杞:養肝明目
枸杞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同時擁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食用,對我們的腎臟非常有利。
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對腎臟和肝臟都是寶。在空氣干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澀、流淚,常吃枸杞還能緩解這些癥狀。
一般來說,健康成人每天吃20克左右(約30顆)枸杞比較合適。
枸杞雖說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但是吃法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枸杞是適合煮粥或煲湯,可將它和大棗、山藥等搭配。
嫌麻煩的話,還有一種簡便吃法,即早晚嚼食,營養成分的吸收更充分,但嚼枸杞時要注意控制數量,好減半(15顆左右),否則易滋補過度。
枸杞補腎益精作用明顯,民間流傳有“君行千里,莫食枸杞”的諺語,性欲亢進的人不宜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用量。
大棗:補中益氣
大棗對身體好處不少,民間有“一日吃仨棗,一生不顯老”的說法。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補品。
大棗還有豐富的鐵元素,能夠很好的促進我們人體的血液微循環,對于貧血的患者非常有幫助,還能改善手腳哦冰涼的現象。
建議把紅棗在鐵鍋里炒黑后泡水喝,可治療胃寒、胃痛。紅棗水里加入桂圓,可作為茶飲,有補血、補氣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者生吃紅棗會分泌過多胃酸,導致胃痛,因此不妨做熟了再說,可取紅棗幾顆、黑木耳一把、冰糖適量,熬制黑木耳紅棗補血湯,或用紅棗、當歸、糙米熬粥。
紅棗雖好,但棗皮纖維含量很高,不易被消化,一次吃太多容易胃脹,建議適量食用。
當歸:活血祛寒
天冷時食物能幫人體御寒,18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別適合寒冷季節食用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主要成分之一當歸,被歷代醫家譽為“血中圣藥”。
當歸性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當歸并非只適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虛、血瘀的病人,表現為血虛頭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跌打損傷、皮膚感染、血虛腸燥便秘、虛寒腹痛等,都可一試。
這款湯中當歸有兩個搭檔,生姜能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則性質溫熱,溫中補虛,是老少皆宜的食物。三者配合起來,可溫中補血、祛寒止痛。
體質虛寒、容易長凍瘡的人可在冬天將此湯作為藥膳日常食用。當歸雖適用范圍廣,但對火大的人、濕氣所致胃脹、腹脹以及長期腹瀉者并不適合。
身體壯實的人,若僅為保健,也不要隨意食用當歸,否則容易上火,防病不成反致病。
白蘿卜:去火化痰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十一月蘿卜賽人參”。白蘿卜是冬季的時令蔬菜,也是養生的好食材。中醫把肺看做“嬌臟”,是外邪首先侵襲的地方,立冬后需特別呵護。
白蘿卜性涼,味甘辛,歸肺、胃經,對肺胃有熱、痰多、氣脹食滯、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的人尤其適用。
在食用上,它有兩個佳搭檔:如想發揮止咳效果,就將白蘿卜和冰糖搭配,共同達到除痰潤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發干、疼痛的癥狀,可把白蘿卜與青果煎煮后當茶飲,能很好地緩解肺胃熱盛引起的咽喉腫痛。
需要提醒的是,白蘿卜性涼,脾胃虛寒、慢性胃炎、胃潰瘍、大便偏稀者不宜大量食用。
另外,蘿卜不宜和“補藥”同食,因其有下氣、消滯作用,行氣太過容易破氣,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人參、黃芪等補氣類藥物的吸收。
本期嘉賓介紹
傅延齡
男,1959年5月5日出生。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學說分會委員、博士研究會會員,北京市中醫學會對外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教育部高等學校高層次評審專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考官 (Visiting Examiner) 。
長期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及科學研究,提出“胃腸源性肝損傷”、“胃腸源性眩暈”、“血液分布失調綜合征”學說,較早發現唾液成分和肝損傷之間的相關性,建立了唾液膽汁酸、唾液單胺類神經遞質分析方法。
成功研制開發多種保健食品,獲美國專利 1 項。發表論文 50 多篇,編寫、翻譯出版醫學著作 10 多部,大型醫學叢書 2 套。先后赴 1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江蘇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