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后,由于黏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發生改建,而且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
(1)慢性胃炎形成的病因現在普遍認為是致病菌特別是Hp(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持續性感染;或者由急性胃炎轉化而來;和急性胃炎一樣,過熱過冷過于粗糙的食物等物理因素也是其病因之一。
此外,化學因素,如濃茶、咖啡、烈酒、調味品等;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壞黏膜屏障而引起。
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既影響胃黏膜的血液循環,又可導致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造成膽汁反流,而各種膽汁反流均可破壞黏膜屏障從而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另外,免疫因素也是形成慢性胃炎的原因。
(2)慢性胃炎的分類主要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兩者有時同時存在。
慢性淺表性胃炎包括單純型,糜爛型及出血型三種。
按常見發病部位可分為兩類:
A型,少見,病變發生在胃體及胃底部,多由自身免疫反應所致,
B型,較為常見,病變主要在胃竇,約90%的病人由Hp感染引起。我國病例以B型較為常見。
5.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功能性胃病,也有少部分屬于輕度器質性病變,過去很多醫生將該病診斷為慢性胃炎、胃神經功能癥、胃腸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胃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據新流行病學調查,這種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10%,也是胃的常見和多發病。
患者會有間歇性或持續性上腹隱痛或偶有劇痛及不適、惡心、嘔吐、反酸、燒心等上消化道癥狀,但臨床檢查如胃鏡、上消化道鋇劑造影和肝膽胰B超等,并不能發現胃和其他臟器有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病變或輕微病變。
也就是說胃的主觀癥狀較多,但客觀檢查陽性發現少或者無。其病因應與胃運動功能障礙、胃十二指腸輕度炎癥、精神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