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以3%~5%醋酸溶液浸濕的紗布敷貼3分鐘后以陰道鏡檢查將有助于發現hPV的亞臨床感染。對境界清楚的白色斑片或斑點,應進一步取材作組織病理學檢查。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可分為3級。
四、細胞學檢查
主要用于檢查女性陰道或宮頸上皮有否hPV的感染。在被檢部位刮取細胞并涂于玻片上,以95%酒精固定;常用巴氏染色法,鏡下所見分為五級;Ⅰ級為正常;Ⅱ級為炎癥;Ⅲ級為可疑癌;Ⅳ級為高度可疑癌;Ⅴ級為癌癥。Ⅱ級又分Ⅱa及Ⅱb。Ⅱa系炎癥細胞;Ⅱb涂片中除炎癥細胞外尚含少許輕度核異質細胞。對涂片示Ⅱb的病例應隨訪,定期檢查。為確定有否hPV感染,需用特異性抗hPV抗體,作組織化學染色或采用原位雜交技術。
五、聚合酶鏈反應(PCR)
取病變組織或可疑部位樣品,提取DNA,利用特異引物對目標DNA予以擴增。引物可以是hPV通用引物,亦可以是針對某一型的特異引物。該法敏感性高,特異性強,但該方法應該在通過相關機構認可或認證的實驗室進行開展。
正常值
hPV包括hPV6、11、42、43、44等型別,常引起外生殖器濕疣等良性病變包括宮頸上皮內低度病變(CIN I),高危險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型別,與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高度病變(CIN II/III)的發生相關,尤其是hPV16和18型。不屬于此范圍的,都屬于正常。
hPV檢查報告單
隨著宮頸癌發病率的提高,人乳頭瘤病毒(hPV病毒)感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宮頸癌常規篩查手段之一,hPV病毒檢查倍受推崇。
與其他腫瘤不同,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的惡性腫瘤,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主要危險因素。早在1976年,德國學者就發現了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病毒)感染與宮頸癌之間的相關性,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95%以上的宮頸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這也是群眾對hPV感染高度敏感的原因。
并非感染了hPV病毒一定會得宮頸癌
是否感染了hPV病毒就意味著一定會得宮頸癌呢?提示,宮頸癌的發生確實與hPV病毒感染有關,hPV有130多個亞型,大多數不會引起人類疾病。其中16型、18型、35型和53型等類型屬高危型病毒,會導致宮頸癌前病變,若不及時干預,會進展成宮頸癌,16型和18型兩種病毒造成了大約70%的宮頸癌病例。
還有一類是低危型hPV病毒,它們不會引起宮頸癌,但會引起人體良性腫瘤或疣,hPV 6和11是常見的低危型hPV,90%的生殖道尖銳濕疣與之相關。所以查出hPV感染,無需過于恐慌,要根據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情況,進一步檢查。
很多途徑可能感染hPV病毒
hPV不僅可以通過密切接觸、母嬰傳播直接傳播,也可以通過間接接觸(通過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途徑傳播。有些人在外住宿了幾天,回家后發現hPV感染,如消毒不嚴格的公共浴巾、浴盆、浴缸,抽水馬桶等,在入廁、沐浴時會不經意地接觸到帶病毒者殘留在物品上的分泌物,就有可能感染上hPV。
大多數的hPV病毒感染是可逆的
hPV病毒感染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可怕,其實大多數感染會在一定時間后自然消退,并不引起宮頸細胞的改變和致病。如果僅是一過的hPV病毒感染,以后檢查都是陰性,則不必太多關注。
若高危型hPV感染,醫生通常會做婦科體檢及宮頸TCT檢查,若宮頸TCT檢查也發現異常,則要盡快進行手術或其他方法治療;如僅有高危型hPV感染、TCT檢查無異常,宮頸和附件檢查也沒有發現異常,應在3-6月后再次復查hPV病毒是否持續異常;即便是持續異常,如果能在早期就及時進行治療,也可以避免宮頸癌的發生。
而低危型hPV病毒感染,則要注意皮膚和粘膜的變化,如體檢發現肛周等潮濕部位出現丘疹,乳頭狀,菜花狀或雞冠狀肉質贅生物,則要到相關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結語: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關于hPV檢查的相關知識,hPV檢查對女性來說十分重要可以幫助女性朋友排除許多的疾病。大家對于hPV病毒也不要太害怕,并不是感染了hPV病毒就一定會得宮頸癌。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