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到周身上下渾然不覺,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唯有心中一片覺明景象”。
心靜,首先要制自己的心動。曾國藩說,“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一言以蔽之,靜定。道家說“以虛靜為本”,“內察一心,了然明靜”。
靜就是收心,就是一念不起,做到無視無聽,無思無想,無欲無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識真正處于一種物我兩忘,“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
但不少初學者往往心靜不下來,這是他們進步較慢的主要原因。怎樣才能心靜?除了充分認識心靜的重要性外,主要的是找到修煉心靜的途徑。我的體會是,站好無極樁和混元樁。
無極樁也稱自然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樁法之一,被歷代拳家認為是太極拳的根基。拳理說:“太極者,無極而生也。”
練習此樁時身體處于高度放松狀態,意形合一,陰陽相調,無形無象,是一種平衡和諧的內在運動。排除雜念,意念專一,使內氣充盈,任內氣自然周流全身,并達到身體內外的統一。
培養元氣,穩固身體重心,端正身體姿勢,“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清利頂頭懸”。無極樁的重要身法是:“三點一線”(涌泉穴、會陰穴、百會穴),被稱為無極樁的精粹。
無級樁是一個入門功法,也是一個很好的養生功法。無極樁的功用,是為太極拳筑基,為修行養生得法。它讓人們破除一切胡思亂想,而進入自由自在的混沌狀態,讓身心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進入人空、法空、虛空境界。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換。
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
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
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涌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
“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 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
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
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 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結語:讀了上文相信大家對于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提高練拳境界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讓自己的太極拳進一步的提高,首先不能超之過急,一定要將基礎部分打牢,這樣在提高境界的時候才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