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練太極拳24式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很突出
以脊柱為例,練劍時要求“含腸松腰拔背”,“腰脊為第一主宰”等,這說明練太極拳24式與腰部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經常練習太極拳24式,無論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作用。
除此之外,經常練習太極拳24式對脂類、蛋白類以及新陳代謝等方面都起著練好的作用。
第四,練太極拳24式對血內膽固醇含量下降
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對動脈硬化的癥狀大大減輕起著很好作用。由于神經系統可以改善其他系統的機能活動,因此它可以預防并治療某些因神經系統機能紊亂而產生的消化系統疾病(運動、分泌、吸收的紊亂)。
修煉24式太極拳需注意七大項
太極拳重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周身協調一致,這是太極拳的宗旨,也是練拳的原則。
1.練拳時尤要注重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逐步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虛至虛靈的效果。若能細細體察其中奧秘,功必大進。
2.用勁要剛柔相濟、陰陽參半。太極拳的用勁要符合太極拳剛柔相濟的練功原則,既不能過于柔軟,也不可偏于堅剛。柔軟無力難以長功,堅剛過度則難養氣血。故此必須循陰陽中和、剛柔參半之路徑習練方可得“太極勁”。
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很多拳者學習太極拳注重慢,但忽視了蠻勁,太極拳的要求是慢而不摻雜蠻勁。
3.不可用拙力。周身肌肉緊張,對于用力部位和著力點不加選擇的盲目用力為“拙力”。練太極拳絕不可用拙力。若用拙力,則周身血脈不能通順,筋骨不能舒暢,以致全身拘謹,四肢不活。
身為拙氣所滯,滯于何處絕密件何處成病,當時不覺,必于后發。在推手中若用出力,必為能手所乘,以致傾跌。若雙方均用拙力,必發生頂抗的毛病,不能體現太極拳沾、連、粘、隨之特點。
4.練拳亦不可努,努則力剛易折,且氣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擠,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堅持練習太極拳能修復身體病灶,太極拳是一項調節氣血的運動,氣血順暢則百病消。
5.練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否則氣逆行而上,不能歸丹田。氣血上沖則雙足似萍草無根,心腎不交,水火不濟,陰陽不和。久之會影響健康。
6.練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示速成。否則必為神氣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功夫練數十遍拳者,亦不知已變運動為勞動,變養中長為疲中傷,久之五勞七傷與身俱存,稍有病痛便齊發而至,是為大害!學者尤須牢記。
若氣順力活,虛心實腹則道心自生,久久行之身健功增,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7.練好太極拳,還要懂一點經絡學。經絡發源于腑臟,布于肢體。經絡暢通則百病不生。概內氣發于丹田(氣海),貫于經絡之中,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行與腰隙內腎的左右抽換,使內氣流布周身而達于四梢,復歸于丹田。
太極陰陽之理結合經絡學說,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付諸實踐,才能在練拳時逐漸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以心行氣,使氣不離丹田(開時氣行周身,合時出腎入腎、任督相交,渾灝流行,一氣呵成 。
24式太極拳內功特點
太極內功的特點,不僅僅是在于由內外動靜結合到內外動靜合一,而且在功法的組織、鍛煉方法、臨床運用諸方面又是分級、分段、分步,練靜、練動、練意,因人、因病、因時,由淺入深,區別對待,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
在效果上,除與一般氣功一樣收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之效外,突出特點一是產生鼓蕩勁,增強技擊能力,二是在抓閉訓練中達到固精養生之效。
從醫療健身方面講,太極內功的適應癥比較廣泛,在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慢性腸胃病及腦動脈硬化等方面有顯著療效。
由于它具有分級、分段、分步,由淺入深,適應面廣的特點,既適用于強壯者,也適用于病弱者。太極內功可以使弱者變強,使病者變壯,祛病健身效果迅速而明顯。
再者,太極內功是過去武術界用以增強技擊能力的功法,無論是氣功愛好者、24式太極拳鍛煉者,還是慢性病患者,以及氣功專業人員,都可以學習應用。
有興趣者還可以通過氣功的鍛煉,把針灸與氣功結合起來,提高針刺的效果。特別要強調的是,太極內功是氣功與武術的結合。
因此,若修煉得當,持之以恒,隨著功力的積累,不難達到意氣鼓蕩,內勁充沛而產生過人爆發力的功效。
結語:陳氏太極拳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是許多中老年人都非常喜愛的,生活中時常練習對身體是非常有利的,太極刀也是太極中比較有名的,拳法配合刀法,不僅美觀而且還有很好的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