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練習者可以身體放松,緩解壓力,集中練拳的手,可以釋放大腦疲勞。
三、呼吸緩慢并加深加長
由于長時間氣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長,特別是在定式時,呼氣緩慢且深長。
四、產生腹鳴
由于呼吸配合動作的開合而鼓蕩.使腹腔運動加大.盡而促進腸的蠕動,產生腸鳴。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氣
由于舌頂上腭,緩慢調息及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會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氣。
太極拳內氣能調節臟腑功能,加快腸道蠕動,消化不良者練習太極拳能調理腸胃功能。
六、腰眼發熱
由于腰脊旋轉,命門穴受到刺激,使兩腎血液循環加快,進而兩腰眼發熱.即拳論中提到的:“兩腎如滾湯。”
七、流動感
由于長時間的意念導引.會使身體有一種沉實的感覺。由于動作節節貫穿的運行,使意念所到之處,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隨動作而發脹并節節傳遞的流動感覺。
練拳者出現以上現象;說明已經產生了內氣,并且內氣已開始在體內運轉,反之.如果雖經長期鍛煉卻沒有以上感覺,說明內氣沒有打通.就要及時調整鍛煉方法。
太極拳內氣對人體氣血的作用
一、人的內氣是如何構成的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懂得養生,每個習武之人都動養,練習太極拳的內氣,首先要懂得內氣的構成。
人的內氣亦稱真氣,是由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構成的,元氣是先天這氣,為腎之動氣;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氣,貫于心臟,上行于肺,推動營氣、衛氣的流動。
營氣是由消化得來的水谷之精氣,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行于脈中,營養全身的細胞;衛氣是由水谷之悍氣散于脈外,抵抗外來的邪氣和病毒的侵入。
經絡是氣血交換的場所,一直聯系到臟腑,內外都有其作用,通過經絡將營養運輸發往全身。
二、氣與血的關系
人體的三大支柱,即氣、血、經絡,經絡如同鐵路,穩中有降液如同養料,氣就如同火車,把養料源源不斷運往全身。中醫認為氣為陽,穩中有降為陰,氣與血是陰陽相隨,互為滋生,互為依存的關系,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故曰:氣者血之母,氣行血則行,氣滯血則淤,血滯多數是由氣滯所引起的。但氣也依附于血液循于全身,素稱“氣為血府,血能藏氣,以氣為主。”氣和人則安,氣亂人則病,氣散人則死。
從養生角度來說,氣被視為生命之源,是構成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一書中是這樣說的:“人生之初何其筑為基,保其立為盾,達到氣穩中有降雙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