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兩大爆發力
第一步:脊柱和后腰力的產生
當丹田氣產生后,就要開始鍛煉脊柱的力量,將丹田之氣通過“小周天”將氣提上來,再過肩,送到脊柱和后腰,讓后背和后腰產生膨脹氣,壯實后腰。
此勁出自丹田,一旦練出,終身不退。脊柱力是整體力傳遞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鍛煉脊柱時意念應始終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內在能量達到協調貫通,讓意念與身體相隨,形神合一。為以后的功力發揮打下堅實的基礎。
丹田是人體力量的集合地,身體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丹田,習武要學會氣沉丹田和意守丹田,在行拳走架中,學會將氣集中到丹田。
第二步:周身整體力的產生
周身整體力指的是什么呢?周身整體力要體現:“雞腿”、“龍身”、“熊膀”、“豹頭”、“鷹爪”、“雷聲”的威猛。“雞腿”是說通過練習太極拳,松胯而襠走后弧,產生強有力螺旋向下向上的腿功。
“龍身”是指腰部要有游龍舞腰擺尾之內力;“熊膀”意在練就結實的臂膀,就如鞭子把柄,通過正確練習太極拳使背部慢慢變地如同鋼板一樣堅實,斜方肌與背闊肌向兩前側拉伸,肩胛下沉橫開,含胸拔背,背圓胸實,兩肋鼓脹,氣血充盈,貫注周身。
當周身之氣膨脹和收縮時,便使內力有極大的彈性和暴發力;“豹頭”要求拳練到頭頂藍天,脖如立柱,結實堅挺,勁力從腳下直貫頭頂;“鷹爪”顧名思義,說明通過太極拳練習,氣貫手指,手有鷹爪一樣力度。
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練習者在練習中要保持周身一致,做到內外三合,運用丹田的力量,在必要時,充分的發揮。
“雷聲”指在發力時發出的自然哼哈之聲,如雷響,氣貫山河。陳式太極拳猶為如此。特別指出的是,練習太極拳必須運用好呼吸,用好了就會下沉放松,產生極強的暴發力。但千萬要注意不能憋氣,也不能讓氣填胸,這樣會產生氣結傷身體的。
太極拳基本功練習
第一步、盤好拳架
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拳架是基本的功夫,我們一定要牢牢掌握當中的學習要領。
以傳統太極拳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準、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到腳的基本要求,目的就死為了方便快捷的操作與實踐。
所以“二十要”是楊式拳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準,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
所以說,學好太極拳拳架的前提條件就需要我們掌握這“二十要”。
第二步、練好行拳
當拳架套路的形體動作基本學會,動作的姿勢基本正確時,就應進一步練好行拳。所謂行拳,就是指操練套路。在這操練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標準,把拳架套路的單個動作連接好、轉換好,使之形成一個和諧、流暢的整體。
這行拳的標準是十六個字,即:“松靜、輕靈、柔和、圓活,沉穩、慢勻、協調、神合”。這十六個字是全面衡量拳藝水平的標準。
由于行拳是動態的,形體姿勢變化較快,要嫻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個漸進累積和層次遞增升達的過程,需要絞長時間修煉,才能逐漸達到圓滿。
十六字中的重點是行拳“松靜”“柔和”,松靜是基礎,柔和是目標。
練拳時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腦松靜、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節松開、筋腱松長、臟腑松舒、血脈松暢、經絡松通 (簡稱“八松”),全身由表及里,自上而下,沒有一點僵力,沒有一處僵硬。
在無處不松的情況下,進行著綿緩(非激烈的)柔和(非剛猛的)的形體運動。
所以說,我們學習時需要注重“松靜”和“柔和”的基本要領,這也是我們學好太極拳的關鍵。
能柔和方能有“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和“以柔克剛”的技擊特征,方能顯現太極拳輕盈柔美的風格,故應重點修煉。
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和“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生的需要。
結語:綜上所述,您對太極拳是否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很多人膚淺的將太極拳認為不用力、慢練的拳術,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指的是不用蠻力,在練習中慢而不能有僵滯,這才是真正的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