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主要是兩項
一是樁功,主要作用是增強腰腿的力量,提高穩定性。
二是柔功,主要作用練活全身關節、肌腱,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基本功是練拳每天的必修課,一日不可不練。練套路也是練功,特別是慢練、低練,“慢練是活樁”,慢練低練出功夫。推手同樣是練功。總之練功的理念要貫穿練拳全過程,處處“以功為本”,練功的過程就是真正健身的過程。
第四樹立練拳重在質量的理念
任何事務都有量與質兩方面,質都是主要的。當然沒有量也沒有質,而在一定數量的前提下,重在提高質量。練拳也是如此。練拳當然首先要從學動作入手,但并不是學得越多越好,如果一昧追求數量,就會成為空架子,徒有外表,練不出真功夫,也發揮不了太極拳的健身作用。
“貪多求快”是當前不少人練拳的一大誤區。練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所以在掌握一定數量的動作或套路以后,就要把注意力與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質量上來,在“精”字上下功夫,爭取做出高質量的動作。
什么是“高質量”質量的高低如何衡量
第一是有沒有“內勁”與“內勁”的大小
太極拳是“內家拳”,練的是“內功”,用的是“內勁”。“內勁”就是在“內意”引導與“內氣”摧動下,由剛柔相濟,外柔內剛形成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太極拳稱為“勁”,即“內勁”。它是一種柔而不軟,剛而不僵,帶有彈性與韌性的力,如皮鞭、警棍,如颶風、如海嘯,外面柔軟內含巨量。
正如楊澄甫大師所說:“如棉裹鐵”、“棉里藏針”,顯示渾厚、凝重,有質感、有內涵,俗稱“有東西”、“有勁道”,這就是有“內勁”,就是有質量的太極拳動作。這種“勁道”越強,動作質量越高。相反像做廣播操一樣,僅僅是抬抬胳臂伸伸腿,平擺浮擱,空洞無物,就是低質量的單純肢體運動。
第二是不是整勁
太極拳是整體運動,勁由腳下發,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力達四梢,一氣貫穿,這就是全身協調一致的“整勁”。反之身體各部分脫離整體,個自為政,動作散亂,就是低質量的局部運動。
第三是否是圓活運動
太極拳動作非弧即圓,不走直線,轉換無痕,沒有棱角,旋轉纏裹,循環無端,輕靈圓活,協調順隨,具有穩、輕、順、活的特色,這是高質量的動作。如果進出走直線,轉換打死彎,生硬僵直,斷斷續續,那就是低質量的機械運動。
第五樹立練養雙修的理念
健身“三分在練,七分在養”,“練拳不知養,傷身功不長”。太極拳之所以練身而不傷身,就因為太極拳是練養兼顧的拳術。只練不養就會傷身,只養不練就不能健身。練中養是積極的養,養中練是合理的練,練與養相輔相成,養練兼修才是科學的健身法。考查動物界壽命長的的都是善養的,如烏龜。
“養身”首先是養心,“健身萬端,養心為上”。養心就是養護大腦。養身其次是養體,即養護人的肉體。既要通過運動,消耗熱量,促進新陳代謝,又不要消耗過度,造成虧損。第三養性,即修身養性,涵養性格,完善人格,提高品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集健身、養身、修身于一體,從生理、心理兩方面修煉,才是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怎樣“練養雙修”?“練靠動,養靠靜”。首先是“心靜”,排除各種私心雜念與內外干擾。其次是體靜。“無極為靜,太極為動”。一般過渡式主動,連續不斷;完成式主靜,短暫停頓。同時“動中有靜”,徐緩慢行;“靜中有動”,似停非停。有動有靜,有練有養,練中養,養中練,二者兼顧,才是真正的健身之道。
除以上五點,初學者還應樹立量力而行、秩序漸進,持之以恒、重在多練的理念。練拳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身體狀況出發,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