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是一種腿腳功夫,我們今天闡述太極腳踝的松勁練習法。太極拳的運動特點輕靈圓活,如何使雙腳變輕靈呢?太極拳資料有詳細的講解,下面隨著太極拳自學教程練習一下吧!
闡述太極腳踝的松勁練習法
在太極拳練習中,重要的是腳上功夫的訓練,其中腳踝占有主要地位,常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wěn)定性。
太極拳其根在腳,足為根。
腳為周身九大關節(jié)之根基。太極拳拳論中提到“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勁起于腳跟”可見腳為根基,太極拳習練者不可不重視腳的訓練,不可不重視腳為根之地位。習練太極拳者必須有一雙“太極腳”。
踝與腳相接,也叫踝子骨、腳腕子。松腳不松踝,管道不通,影響周身放松,不能松貫到頂,不能節(jié)節(jié)貫串松到手指。松腳的同時,踝不著力,有熱脹感,證明踝部得到了放松。
學習太極拳能打通身體經(jīng)絡,每個關節(jié)要全部松開,這樣才能自由舒展身體,動作才能準確。
如果踝關節(jié)僵硬不松,堵塞上行通道,勢必影響周身放松。我們常見的周圍朋友走路不小心跌倒,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松踝關節(jié),致使崴腳。
踝環(huán)節(jié)松周身松的重要作用,太極拳習練者不可不察,平常應該重視踝關節(jié)的放松訓練。在腳平松落地后,意領松踝即可,有熱脹感。習練太極推手,腳和腳踝不放松受制于人,踝不松周身僵硬。
神意太極功法適宜習練人群,各種癌癥患者及預防復發(fā)者、重癥頑疾及術后恢復者、失眠抑郁者、情緒狀態(tài)低迷者、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者、處于更年期者、血液病患者、骨質(zhì)疏松者、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脂肪肝藥物依賴者,患有其它慢性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呵護兒童健康發(fā)育成長等男女老少皆宜。
全民練習太極拳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太極拳能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zhì),同時還能延遲衰老。
太極拳松勁的練習要領
1、拳里出松功
既然太極功夫是拳里出來的,每一位練家應當重視拳架修煉,按太極拳理,陰陽學說規(guī)范,不得貪多求快,絕不允掄著兩只胳膊臂瞎練。首先作好無極式,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體的九大關節(jié)要節(jié)節(jié)松開,且節(jié)節(jié)貫串。肢體上的幾個重要部位,在練拳時也要放松。
諸如溜臀,裹襠收胸,圓背,弛項,收左右腹股溝,吸收胸窩,頂上要虛靈。總結起來,稱謂“九松十要一虛靈”為松柔之本。這種放松虛靈狀態(tài)貫串盤拳始終,而手不著力,猶為食指輕輕扶著套路路線,體味太極拳獨有的弧形路線,長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堅持下去其妙無窮。
2、三不動
練拳忌三動,即意動,主動,亂動。拳理規(guī)拳理規(guī)范三不動,即不要有動意,不要主動,不要亂動。君不見公園常有練太極拳,閃腰挪胯,搖頭擺尾,晃身動膀,這樣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確練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圓背,上下左右,前進后退,全然靠兩腿的重心陰陽變轉(zhuǎn),身軀不動循規(guī)蹈距易出功夫。
有一次筆者應邀到江南某市講學,中午在某酒樓用餐。席間,一位青年將拳師按于椅間請老師起來??蛇@位拳師起身蹬腳,搖肩欲起,可惜,搖晃一陣子,也未能站起來。
有一位長者,問我們這桌的某師,能否也請那位拳師小度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練家走過來,將左手按在某師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動得。某師哈哈一笑,輕輕松松從椅子上站立起來,按者向后跳出去。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按常人理解,一個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約140公斤,若掙脫對方,要具備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來。而太極拳松功,腳下一松,用點陰陽變驊,使對方按空了,腳下飄浮,不用斤兩之力,輕松而起。站立之條件是身不動,也沒有動意。如主動亂動想站,是很難站立起來的,這是太極松柔之理。
3、立柱式身形
王宗岳公論及雙重之病曰:“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盤拳技擊均不可雙重,拳理規(guī)范單腿重心,楊禹廷大師稱為“立柱式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