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練習將勁沉至腳底。具體練法:凡胯的前進、后退、左右放置都必須用腳底趴地勁以及腳底緊帖地面左右擰的反作用力來帶動,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全身的動作,練習愈久,全身則愈來愈放松而輕靈,所有的力,均由腳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
到此地步,就是已能將勁沉至腳底。拳論講"勁起于腳","主宰于腰",就是此意。腰除指命門穴外,就是指兩胯。
再進一步練習發勁。盤架每至定式時,在似定非定之時,必須陷于內的發勁,這種發勁的鍛煉實為太極拳內勁產生的原因。
有陷于內的發勁如何練:每當定式時,例如兩手擠式或按式往前時,必須沉肩垂肘,頭有頂意,尾閭前送,命門虛虛后撐(拉),掌慢前送,上身微向后坐。
合戶關節骨縫松開,韌帶伸長,形成手弓、腿弓、身弓,一身備五弓之勢,目光向前方遠視,似乎將勁放松至天邊,"意遠則勁長"。走架時每一定式都應如此。
這時手上并未感到用勁。當然如手的前方有人攔阻,該人會感覺到很大的力,這樣發的是暗勁不是明勁。
以意識作指揮,每一招勢從勁起于腳跟(反彈力),用意念引導內勁到腰到脊到肩到肘到腕到指,久之則目的處必有麻脹感,手(勞宮穴)必有突跳感。
總之要認識到一套太極拳學完,只說明自己可以單獨練習了,還不能說是已經學會了,因為太極拳不只重形式,它更重內容,而內容繁多。
有了內容才算有了拳味,這時才算基本上會了。還得不斷追求,使拳味日漸濃厚。如果拳味還不對,那就還是一套空架子。練起來就不會長功夫的。
當然,對于健身來講,拳架的規格差一些,也關系不大,只要每天能堅持練拳,冬夏不斷,也一定會健康,但是生效的程度是會有判別的。堅持練拳之后,全身的氣血運轉正常了,產生一種輕松舒適感。經常舒服,就身體健康。
太極拳穴位按摩方法
1、點揉痛點
用手指按壓,找到膝關節周圍的壓痛點,用拇食指腹在壓痛點處進行點揉,壓痛點多位于膝關節內外側、髕骨上下及膝后腘窩處。膝后腘窩處可以用食中指點揉。按揉每個痛點時注意力度,先由輕至重點揉20次,再由重至輕點揉20次。
2、點揉穴位
點揉膝關節周圍的一些特定穴(血海穴、梁丘穴、犢鼻穴、膝眼穴、委中穴、陰陵泉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每個穴點揉1分鐘,以酸脹為佳。關節水腫時,點揉穴位療效較好。
3、掌揉髕骨
以掌心扣按髕骨,在保持足夠壓力的情況下,使髕骨產生向內向上的輕微運動,在此基礎上,帶動髕骨環轉運動2~3分鐘。按壓時,以髕骨下產生酸脹溫熱為宜。
4、拿捏股四頭肌
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拿捏股四頭肌(即膝蓋上豐厚的肌肉]約1~2分鐘,以微微酸脹為度。此手法可有效增加股四頭肌內的血液供應。特別是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股四頭肌內側頭萎縮,膝關節不能伸直者。
5、彈撥膝關節內外側肌腱
用雙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觸摸膝關節后窩內的兩側,可以摸到兩側有兩根“大筋”,此即是大小腿主要肌腱穿行處。膝關節病患者多由于膝關節不能充分伸直而引起這些肌腱“攣縮”,久之腿就會無法伸直。用雙手四指經常彈撥此兩處“大筋”,可以起到舒筋通絡的作用,松解攣縮,恢復肌腱原來的長度。這樣,漸漸地膝關節就能伸直了。
結語:綜上所述,您是否學會了如何保護膝關節,正確的習練太極拳不僅不會傷害關節,還有保護關節的作用。練習太極拳能促進鈣吸收,同時還能預防骨質增生,太極拳能提高骨骼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