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打拳的人說關節疼痛,那么,習練太極拳如何減少膝關節損傷呢?太極拳教學有詳細的講解。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但是也有養生的功效,正確的方式方法練習太極拳,可保健養生,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習練太極拳如何減少膝關節損傷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豐富,但是科技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不斷下降,養生成了人們的生活重心。
太極拳--作為一種養身、健身的有效手段已被大家普遍認可,它神奇的舒緩精神壓力、祛病延年的特殊功效已無可置疑地得到了全人類所有了解了這個運動方法的人們的認同。但是,太極拳在有著明顯的調節人體氣血延緩骨骼、肌肉以及臟腑器官衰老的良好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在太極拳習練過程中對膝關節壓力較重,容易產生膝關節損傷的弊病。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它一直影響和苦惱著太極拳界的新老朋友們,只是每個人練習方法,練習強度不同而感受膝關節損傷的程度不同而已。筆者從事太極拳運動學習與教學先后十幾載。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和經驗,希望在這里與前輩、師長及同行匯報。探討如何減少習練太極拳對膝關節損傷程度的一些體會。
在太極拳研究中發現,不正確的練習太極拳會對關節造成損傷,想要減少對膝關節的損傷程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練習方法
這是指每次練習太極拳時的練功步驟。
第一步,首先是從站樁開始,在松、靜、舒服的前提下靜心養氣。按照太極拳的動靜相兼,以靜為主,內外兼修,以內為主的原則,先靜心,調氣。
第二步,做熱身運動,以從頭、頸、肩、肘、腕的順序開始,依次至胸、腰、胯、膝、踝關節。我在多年的練習太極拳實踐中摸索整理了一套松身功,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驗證后,我們的學員們都有如果不做這些松身功,打拳就僵硬的體會。整套松身功是本著從頭開始,節節松開,有規律,有節奏地進行。
在做完松身功后,再做壓、踢腿練習。接下來練習進步、退步、側行步等基本步法。然后再練習太極拳的單勢的基本動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規范練習后,再進行太極拳套路的整套演練,這樣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加大運動量,并且在練習各種動作中,遵循太極拳拳法的“外三合’的要求,將架勢由高到低,隨著自身腿力的增加來調整高度,使練習者能逐步適應。
學習太極拳不僅要重視外在姿勢,還要注重內在修煉,練習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健康養生,因此,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但是,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一開始就學習各種套路,急于求成地想要展示太極拳的動態美,將拳架壓低來練。因為柔韌性差,腿部力量不夠,出現邁步不分虛實,膝尖過腳尖,膝尖、腳尖、肘尖不能相對。
既違背了太極拳的練習要求,也未順應人的生理結構。并且長時間地將人體的全部重量負荷在雙膝上,使原本僵硬的關節、肌肉再加上意識的緊張,就愈加別扭。
另外許多太極拳練習者年齡已經偏大,骨關節、肌肉、韌帶自身的機理都開始逐步衰退,有的人本身就帶有各種炎癥,所以,長時間的負重屈蹲,自然讓膝關節不堪重負而產生損傷。如果人們在學習中能正確認識太極拳運動原理,順應身體正常機能,在練習初期就按正確的訓練方法,遵循從站樁開始,先靜心,再通過輔助于段從頸,肩、肘、腕放松的順序開始,依次至胸、腰、胯、膝、后到踝關節、這樣從頭到腳依次松開各個關節,然后進行正確的柔韌訓練。
在老師的指導下,先練習單勢的基本動作,待每項動作規范正確后再進入套路學習,這樣對膝關節的損害就會小許多。
二、吃苦、忍耐精神
每一種運動都需要一種吃苦精神。太極拳是武術,武術實質上就是培養人的意志,磨煉的是精神、氣度。中國的俗話說:“人老先老腿。”現代科學技術也有“腿是人的第二心臟”的說法。太極拳對下肢力量的要求也就是針對腿部力量的要求,練的就是下肢的穩。
太極拳的輕靈沉著、不飄不浮、綿綿悠長的韻味是要靠下肢穩,腿部有力量,以出腳輕來展示的、由于它獨特的表現方式和運動方式,即使有教師的細心指點,在每天的重復練習時也會出現例如股薄肌、股外肌、股直肌、縫匠肌等大腿前后肌肉群的疼痛,更會出現膝關節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