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這時候學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動作的規范性,出招要符合太極拳的規矩。
這個階段學習的重點是動作要領,領會意氣的內涵,并能一點點的融進行拳走架中,有助于提高太極境界。
二、內外相合
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么,“內圣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于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并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
修煉內外相合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三道氣圈由身中發出,彌散在肩、腰、胯的外圍,其中以腰氣圈為主,上支配肩氣圈,下支配胯氣圈,由此形成一個內氣與外氣合和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之境界。這個境界養生益壽的效果突出,補充體內精力的效益明顯。
三、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后,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于上下相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這是有關上下相隨重要性的論述,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在內功太極拳秘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運行;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
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心意和軀體散亂,從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致地運行,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象的思維線),這時,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內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隨。
結語:綜上所述,您是否做好了準備工作,太極拳是一項緩慢的有氧運動,雖然太極拳不會消耗元氣,但是也需要能量,因此,練習太極拳不要空腹練習,這樣會傷到腸胃,經常學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