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手走圓弧
太極拳勁在體內按一定路徑,通過螺旋纏絲、胸腰折疊、節節貫串的方式傳導、運化至技擊部位后,在體外,技擊部位還要沿一定路徑進行圓弧運化。所以太極拳的外型表現特征就是圓弧運動,非圓即弧。只有在發力的瞬間,技擊部位才變成直線運動。
太極拳要求手走圓弧,不要使其出現凹凸、斷續。不出現凹凸就是在走圓弧時,要走得圓,走不圓就出現了凹凸。
不出現斷續就是走圓時不停留,要連綿不斷,停留了就出現斷續。那么發力出現直線運動,又怎么繼續運動呢?要迅速用小圈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相對做到不出現斷續了。
習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1.速度要均勻
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熟練以后,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
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鐘, “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鐘左右。
許多人練拳都慢不下來,正確的練習太極拳應該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互相協調,勻速練習。
2.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初學時架勢可以高一點,也可低一點,但在“起勢”時就要確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動作,要大體上保持同樣的高度(除“下勢”以外)。體弱者好采用高一點的架勢練習,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的增強,再練中型架勢或低一些的架勢。
3.要適當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外上下高度集中統一,所以,還是有一定運動量的。
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因為打這種拳,一方面要求兩腿分清虛實,體重經常由一條腿來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膝關節彎曲情況下來支撐體重的。
太極拳是一項緩慢的有氧運動,許多人練習一個小時都不會感覺到累,但是練習太極拳會消耗很多能量,因此,練習不宜過長。
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
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酸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酸痛現象,就會消失。
每次鍛煉的時間長短、趟數多少、運動量大小,應根據工作和學習情況及自己的體質而定。一般健康無病的人,運動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連續打一趟或兩趟。
老年人和體弱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調節運動量,可以單練一組或幾組。也可以專練一兩個式子如“攬雀尾”、“云手"、“起勢”等;也可以架勢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應垂直,膝蓋與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送時,膝關節彎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間傷病的人,每次的運動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必要時應征求醫生的意見。總之,在初練太極拳時,運動量的掌握務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應貪多求快,急于求成。
結語:看了上文的介紹,您對太極拳有所了解了么?膝蓋疼痛者可以待癥狀緩解后,再繼續練太極拳,男人練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鍛煉身體肌肉,讓你的肌肉更迷人,同時還能增強自身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