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極拳運動無不體現了對稱變化,老年人練習原始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并能促進鈣吸收,預防骨質疏松。
《黃帝內經》的養生專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 即所謂“守神全形”、“保形全神”。這說明精神與形體是統一的, 養生必須同時注重形體鍛煉和精神修養 。
在傳統中醫養生術中既有以調形為主的五禽戲,又有以調息為主的放松功。而中醫學推崇的高養生方法是形神共養, 原始太極拳運動恰是一項結合了“導引術”與“吐納術”發展起來的具有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特點的養生運動。
原始太極拳在外主動而養形,在內主靜而養神。其外在的肢體運動講究手、眼、身、步法的協調配合, 整體動作舒緩大方、輕松柔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通過外在的肢體運動能夠使練習者全身放松, 經絡疏通, 氣血流暢。在內則重視精神內斂, 以意導氣, 以氣導動; 習練過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貫注, 毫無雜念, 通過意識的主導作用進行調息、調身的鍛煉。
事實上原始太極拳的動作節節貫穿, 重心的虛實轉換、剛柔變化、快慢相間、蓄力發勁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導下進行的。總之, 意念不止, 動作不息體現了原始太極拳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的特點, 從而達到內外合一。
練太極拳的兩大好處
彌補了人體機能后天不足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在不經意間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和思維方式。
這些習慣定勢,一方面提高了動作效率,一方面也釀成了人體運動的缺陷。也就是說,凡是習慣動作多屬單向偏頗運動。
如日常生活中上肢運動:端、握、提、捏、抓等單手動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運動:彈、跳、蹦、踢等多以右足發力;中上盤運動: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無論是左還是右,均系單向運動。
經常練習同一種運動,時間久了,就會很容易導致大腦的思維和神經固化,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
由此勢必導致人體內部機能的左右失衡。右強則左弱,左強則右弱。強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發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話。此說雖未必科學,但人體患病多集于一側確為常見。
太極拳的造型結構,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換、身形上下互補、形成內外如一的對稱運動。
抽招換式強調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發力時,講求前吐后撐、上枯下踩。
所以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身型對立統一,大腦所想和思維要渾然一體。
從而,有效地強化了大腦的逆向調節功能,保持了人體運動的整體協調與平衡發展,克服了單向運動致病的缺陷。
保持了人體能的中和態
就運動與生命的關系而言,歷來說法不一,通常以為:生命在于運動,其理取自流水腐、戶樞不蠢;也有人認為:生命在于多靜,以減少機體的磨損和功能的消耗。
持此觀點者,多以龜齡鶴壽作比。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關鍵在于動與靜不可偏廢。生命在于運動不錯,但超負荷的劇烈運動,無疑會使機體疲化早衰;而多靜少動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氣易侵,故多常年不斷藥。
所以說,過分地強調動或過分地主張靜,均于人體健康不利,只有運動適度、動靜相間的運動;行功走架,進退往來為動,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強調放松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