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沉貫全身,意沉通關節。做任何一個動作,不管是橫行、斜行還是上行,都要有松沉意。松靜是沒有止境的,隨著功夫的不同,對松靜的感覺和體認不一樣,一分功夫一分松靜,功夫的深淺決定于松靜的程度。
第三是要周身協調,動靜自然。從攻防角度講,前兩個要領是手段,第三個要領是目的。松也好,靜也好,練拳推手,都是為了周身協調。上觸下知,左觸右知,一觸周身都知,無突兀,無缺陷,碰到哪里都有彈性反應。
這要分兩個層次,一是走拳架時做到周身協調,二是與外力接手時仍舊周身協調。不管外力來勢如何,我都保持順勢。這要靠一個“活”字,活中求穩,穩中求順。
多數拳種都講究下盤穩,腳下生根,太極拳也不例外,但它更講究勁路的活。因為它是以小力勝大力,如過于求腳下生根,難免落于較力,只有活起來才處處顯現生機。
太極拳前輩曾說:“一動無有不動”。就是說,一個很微小的動作,都是周身運動的結果。這句話說得很有分量。實踐證明,只有練到這種程度,才算周身協調。
達到純熟,就會應變靈活,或化或發都出整勁。練時由動得靜,用時由靜極生動,或動或靜皆出自然。
練太極拳能活血化瘀
一、通過太極拳的舒筋活血效果促進氣血暢通,改善身體各項不良反應
太極拳的拳法動作輾轉環繞,強調頭部、肩頸、腰胯和四肢的配合,長期習練可以使頸椎處于活動狀態,不僅使頸椎、頸部筋膜和韌帶逐漸恢復彈性,還可舒經活血,促進氣血暢通。
太極拳的“松”強調身心都得到放松,如此神經也不緊張,脖子也不僵硬,轉動靈活。氣血運行良好,可提升全身的動作反應,改善手臂酸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等頸椎病帶來的不良反應。
我是個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每天下班肩膀都是疼痛難忍,嚴重的時候忍不住掉眼淚,后來結識到太極拳,我在上班的時候就會抽點時間練習幾分鐘,一個禮拜便有了好轉。
太極拳集習武養生于一體,經常習練太極拳,不僅可緩解因頸椎病而酸痛、頭暈的癥狀,也能輔助治療頸椎病,恢復健康。
二、通過太極拳的身法練習來放松頸部肌肉,鍛煉頸部筋膜和軟組織
頸部的慢性勞損主要是由于頸部長期保持一種姿勢得不到足夠的活動,常規的治療方式如理療、按摩牽引屬于被動治療的方式,僅對脊柱的病變有一定的療效。
習練太極拳是一種主動療法,其身法要求虛靈頂勁,可以讓頭顱不偏不倚,仿佛懸空,輕盈靈活,對頸部是非常好的放松。太極拳的沉肩墜肘,放松肩頸部著力的肌肉,手臂的重量拉扯按摩肩頸部的筋膜和韌帶,能改善頸椎上鈣化粘連的軟組織。
太極拳是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運動,我平日是沒有什么時間運動的,也是懶于運動的人,我無論在何地我都會來幾招,現在我的身體非常好,我非常感學太極拳。
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太極拳非常適宜年輕人練習,其實現代人對太極有很多誤解,因為只看到晨練的老年人在習練,很少見到年輕人打,也不像其他武術拳種一樣很多青年人在學練。其實,太極也是要從小學起的,它的技擊功效才會得以體現。
太極拳運動之所謂“輕”、“松”、“靜”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要有深刻理解。實質練習起來是要使足下“穩重”,手上“輕柔”,“松緊交替”,“靜中觸動,動猶靜”。
初入門學習先要做到步型準確,步法有度,下肢有勁。要經常做前進、后退的步法練習使之正確定型。“弓”、“坐”為步法的基礎,同時可藉以加強下肢力量,步履有根,功夫才顯得扎實,這是“舒松自然”的根本,如建高樓必先打人深層的基礎。
同時要注意自然的“含胸拔背”,“臂成弧形”。運動過程中,任何時候肩、肘關節都是放松的,只是屈伸開合的傳動關節,而不應有主動的運動。注意到這點就可以避免“聳肩抬肘”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