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中醫的養生之道
1、太極拳運動道法自然,平衡陰陽
中醫養生學作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陰陽學說作為理論基礎, 又以平衡陰陽為養生的核心內容。《素問·生氣通天論》謂: “凡陰陽之要, 陽秘乃固, 兩者不和, 若春無秋, 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是謂圣度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經文強調“保持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無疾的關鍵, 又是養生論的主旨。
因此, 有太極拳家按陰陽特點將太極拳運動平分陰陽, 將柔、吸、引、化、收、蓄、入、來、退、屈、虛、合等列為陰。
將剛、呼、擊、打、放、發、出、往、進、伸、實、開等列為陽。這樣的劃分使陰陽概念、陰陽平衡理念在太極拳運動中更具體化, 更富指導作用。
2、太極拳運動動靜結合,形神兼修
中醫養生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兼修的養生方式。我國古代長壽老人陸游在動靜結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堅持讀書三萬卷, 寫詩萬余首, 但仍堅持每天練劍, 終生不懈, 終享85歲。
《黃帝內經》的養生專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 即所謂“守神全形”、“保形全神”。這說明精神與形體是統一的, 養生必須同時注重形體鍛煉和精神修養 。
在傳統中醫養生術中既有以調形為主的五禽戲,又有以調息為主的放松功。而中醫學推崇的高養生方法是形神共養, 太極拳運動恰是一項結合了“導引術”與“吐納術”發展起來的具有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特點的養生運動。
太極拳在外主動而養形,在內主靜而養神。其外在的肢體運動講究手、眼、身、步法的協調配合, 整體動作舒緩大方、輕松柔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通過外在的肢體運動能夠使練習者全身放松, 經絡疏通, 氣血流暢。在內則重視精神內斂, 以意導氣, 以氣導動; 習練過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貫注, 毫無雜念, 通過意識的主導作用進行調息、調身的鍛煉。
事實上太極拳的動作節節貫穿, 重心的虛實轉換、剛柔變化、快慢相間、蓄力發勁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導下進行的。總之, 意念不止, 動作不息體現了太極拳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的特點, 從而達到內外合一。
3、太極拳運動調節呼吸,怡情易性
中醫理論認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問·舉痛論篇》“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說明情志活動失調, 將會影響五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 在中醫的養學中非常注重調攝情志。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提到調攝情志的要領: “恬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四部醫典》中養生論的“空觀提倡人們需有“無我”的精神修為, 從而杜絕情欲、嗔怒和葷味病因的產生。
結語:綜上所述,練習混元24式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特別是太極拳放松的要求,能緩解精神壓力,同時還能讓我們身心愉悅,起到防癌的作用,長期練習混元24式太極拳讓你健康又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