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陰陽貫徹整套拳法的練習,太極拳的特點是陰陽變化。小編今天帶您看一下太極拳中八種陰陽變化形式,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的好處。
太極拳的八種陰陽變化形式
陰陽是中國幾千年不變的思想,陰陽也是人們通過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其有科學依據的,太極拳的陰陽變化也是從中而來。
(一)陰陽對應(對稱、相應)
太極,是陰陽的合抱體。太極所包含的陰陽兩種動能既互相對立,又互相制約,互相依存,這就是它的陰陽對應性。即陰陽對稱又相應,以維持事物的相對平衡、動態平衡,從而維護事物的穩定態。
太極拳運動,則處處強調陰陽對稱,陰陽互應。即有左有右,逢左必右;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撐”,前發后塌;內外、上下、輕沉、快慢、逆、開合、虛實,都必須相互對稱,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
太極拳的陰陽是不斷變化的,陰陽互生,陰陽互抵等,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由陰陽產生。
陰陽二者缺一不可,二者非相應不可,在二者對應中體現身法之中正。人維護身法中正,又必須做到陰陽對應、八面支撐、八面牽扯、八面呼應,以求動態平衡。所謂三維(縱、橫、豎)中定,實質上是陰陽相應的整體觀。
整體觀是系統論的核心。從整體上把握生命進程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對平穩態,練拳時處處、時時都在動態中找平衡,種種對立性的動作相呼應、相和諧對稱,肯定對調節人體機能大有好處,在應敵方面,則使自己具有一種穩定的整體勁。
這種陰陽對應性,運用于人格修煉,則要求陽剛與陰柔并重,守退與開拓并重,內省與外傾并重,奮勇前進又留有余地。這種精神境界的修煉體現在練拳過程中,則是剛柔相濟, 輕沉兼備,能容能放。
太極功夫始于足下,在訓練腳部動作時,一定要注重陰陽的變化,練拳若是沒有了陰陽,就失去了練拳的意義。
拳風拳貌要做到凝重而舒展,嚴謹而瀟灑。把人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都看做一個陰陽互體的太極。只有你能與自然界、人際間和諧相處,方能跨入自由王國和應事自如的境界。
(二)陰陽互包
又叫陰陽互孕,陰陽相寓。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同太極圖中之黑魚有只白眼睛,白魚有只黑眼睛。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陽嵌入陰,陰含于陽,兩者互相依賴,互為胚胎。如男子有雌性激素,女子有雄性激素。
運用于太極拳,則要求行功中要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寓;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運用于技擊,則是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
如“白鶴亮翅”,雙臂開,雙手虎口相合,“初收”,雙手合,雙肘要掤開。否則,只開無合,則散;只合無開,則癟。“懶扎衣”、“小擒打”,都體現了化打結合,化打合一的技巧。
為人處事,同樣也要注意陰陽互包這方面的修養,人生短促,但要使你的生命有豐富的內涵,短促之中有長遠的奉獻。
順境時,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逆境時,要以退求進,以屈求伸,力求化險為夷,退而結網,力求東山再起,力求轉敗為勝,力爭在磨難中創造輝煌。
(三)陰陽互根(相濟、互濟)
陰陽相互依存,互為依托。任何一方面都不以脫離另一方面而單獨存在。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是相互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
按人的生理來說,陰指物質,陽指功能。物質居體內(陰在內),功能表現在外(陽歷外)。在外的是陽,是內在物質運動的表現,所以說陽為“陰之使”。在內的陰,是產生機能的物質基礎,所以說陰為“陽之守”。
兩者互為其根。所以《類經圖翼》云:“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陽互根,萬象乃生。”
太極拳,動靜互為其根,輕沉互為其根,蓄發互為其根,虛實互為其根,松柔與剛韌互為其根,內外互為其根,發力與重心互為其根,丹田與四肢互為其根。
例如,太極拳講求“邁步如貓行”,那么另一只支撐在地面上的腳,肯定更吃力,說明實為虛之根。同樣,如果沒有虛,也就沒有實;沒有輕,也就沒有沉。所以也可以說虛是實之根,輕是沉之根。
再說放松,如果沒有全身各個關節、肌肉以及臟腑的放松,也不可能集中于一點而發出的“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的彈性的螺旋式的陽剛之勁。由此可見,松柔又是陽剛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