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拳中,無論是進退轉換,還是成勢定式,無不有向上的頂頸和向下的沉勁。如何做好“虛領頂頸”,要緊的是“尚意不尚力”。要強調一個“虛”字,要虛領,頂懸,順頸豎項,神貫頂,自感靈醒輕妙。
此全是意,非力上頂。與頂頸相應的是“氣沉丹田”的沉勁。如何做好“氣沉丹田”,應注重松沉。在松沉中用意引導氣息下行,利用腹式深呼吸特氣沉下丹田(臍下三寸),使腹部獲得充實感。呼吸時,諸多采用腹式逆呼吸法。
需強調的是,內氣沉丹田,并非只沉入小腹,而是通過肢體的放松,腰胯松落,使意氣貫注帶脈至命門,達尾閭,伴隨斂臀吊襠,將意氣聚沉于襠部,形成襠勁、沉勁。
這樣,上有頂頸,下有沉勁,頂沉相輔。使頭頂百會至檔部會陰之間形成意、氣、力上下貫通、對應拔長的勁勢。使身軀達到中正松堅,上身輕靈,底盤沉穩的拳法要求。
頂沉求中法在行拳時的具體運用,如楊式“野馬分鬃”一式。在丁步“抱球”時,提頂豎項,立腰垂臀,意氣松沉,頭頂百會穴與實腳涌泉穴呈一垂線;在轉體上步時,支撐腿微屈沉,立身坐胯溜臀,頂頸不失,意氣下行。
弓步分靠定式時,提頂豎身,松腰沉胯,斂臀,尾閭前送中正,呼氣入丹田,沉勁貫襠間,百會與會陰上下垂貫,順腰送膀,兩腿前撐后蹬,兩臂上靠下采,均要配合其它要領完成定式,整個式子體現了頂沉求中法的運動機理。
四、逆向相應
如果說“頂沉求中”是縱向技法,那么“逆向相應”則是橫向技法。逆向相應法是指動作分開的肢體對應對稱。
這一技法在處理肢體運動矛盾因素時,呈現“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撐”、以上肢為例,如楊式“單鞭”,前掌向前旋臂推擊,后勾手向后展臂撐拿;“攔雀尾”兩臂前擠發勁則以背部后撐勁配合。
再如陳式“掩手肱捶”,前腿撐,后腿蹬:一拳前沖發力,另一掌由前向后拉撐。逆向相應法在太極劍中均有體現。如“前刺劍”,右手握劍前刺,左手向后引伸;“橫斬劍”右手握劍向右側平斬,左手向左側平分對撐。
該技法能使拳和劍獲得內有對撐之勁,外有對稱之形,促進整個拳勢式正招圓,動作順遂平穩,擊發有力。但逆向相應法要求諸矛盾因素不可失衡,二者不可缺一,若只有前掌擊,而無后掌撐,或未達陰陽相濟,則整個動作必失渾圓勁,且減弱擊發力度。
總之,太極拳是太極哲理與拳理相融合的拳術,要練好拳,必悟太極之理,必悟陰陽相濟之義。在行功走架中,只有掌握和運用好辯證技法原理,方能達到體用兼備,身心雙修的目的。
太極推手的技法
眼法
眼是負責觀察地勢、敵情、以指揮肢體因敵變化的器官。
打太極拳時,眼睛是看著前方的。我們要一直直視前方的所有物體。
而且在這個范圍內注意的點即目標外,還自然有面。俗語說的眼觀六路應當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轉移六個方向。
因此,我對十三勢中的“左顧、右盼”解為左顧的同時應有右盼。反之,則右顧的同時也有左盼。顧處是視力的集中點,是眼法的虛處。
有人解為左為顧、右為盼。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左就為顧,右就為盼?恐怕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說明。
有些人覺得打太極拳就必須要東看看,西看看,其實這樣是錯誤的。因為腳上沒有長眼,步法不適用顧盼字樣。
身法
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化。它的規律是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