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掩手肱拳的發勁,用纏絲勁外往里纏纏到拳,合住勁前擊。左足先落地開一步,右足倒轉,從后往西再開一步不動,左足再向西開一大步,不動。左足落地,開一步;右足隨身倒轉,往西再一步,不移動。
右足在后蹬好,足后跟力由腿逆行而上.至脊第二十一節,再由二十一節逆行上至膀,由膀前至右拳,以助拳力。
四、以上行拳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總體對稱關系
在練太極拳時,上下、左右、前后的總體對稱關系應做到相照、相吸、相系。如“第一金剛搗碓”,左腿向左前斜角邁出時,在右實腿的支撐下,左右手臂則松沉地向右后斜角上擁展開,做到上下的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相照。
左右的手與手、肘與肘、肩與肩、胯與胯、膝與膝、足與足相吸相系,前后的雙手與左腳上下相合.達到精神團聚不散.開展之中不失蓄勢,即開中有合,合中有開。
人的生命是精神與肉體的統一,人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特有的精神意識活動。人生命運動必然符合人體自然對稱這一固有的規律。陳式太極拳是外取神態,內表心靈,所以給練者一種美的享受。
練太極拳的養生好處
練拳煉人,拳練一生
拳諺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又說:“外練筋骨膜皮毛,內練意志精氣神。”總之,練拳必須內外兼練,必須包括身、心兩個方面。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著一個人能否把拳練好,特別是能否“拳練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極拳的重要核心就是要每天練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全年不得間隔停斷。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自然會終身獲益。能否堅持終年不輟地練拳,這是對一個人意志力的磨練和考驗。
一般地說,這與人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修養有著直接的關系。凡是武德、武風、心地、涵養,都屬內練的范圍。
這就是“練拳煉人,拳練一生”的道理。換句話說,這里包含了“人練拳,拳練人”,“既煉身,更煉心”,即:通過長期練習太極拳時的“慢中求功”、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等具體要求,逐漸地磨練出日常處事的從容不迫、不急不躁,養成“誠以待人,毅以治技”,心地寬闊,富有涵養等等良好習慣,從而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經常保持平衡和坦蕩長樂。
所有的拳外功夫都是百煉成鋼的,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常言道:“練拳容易,煉人難。”所以,對“練拳煉人,拳練一生”的道理,切不可等閑視之。(注:練、煉二字有著不同含義)。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著作就曾指出,調攝精神對于增進身體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唐代王冰注:“恬淡虛無,靜也。”)
太極拳歷來非常強調心靜氣順,精神貫注。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勢歌》說:“靜中觸動動猶靜”,“氣遍身軀不稍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等句便是。
再如清代李亦畬《五字訣》的條目:“一曰心靜,二曰身靈,三曰氣斂,四曰勁整,五曰神聚。”其中心靜、氣斂、神聚,都與上述所引《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句的精神相合。盡管一為醫理,一為拳理,但兩者之間確有其相通之處。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您對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有了一定的了解,練習太極拳要抓住太極拳的核心,這樣能快速提高太極境界。現代人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長期練習能預防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