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架定勢時應神聚于眼,平視前方,延展及遠,面前有人若無人,無人若有人,目有神氣,精神貫注,芒可射人,不可萎靡渙散,此為眼力之剛。但這只是極短暫的瞬間,因為此一動作的結束,恰好是下一動作的開始,要在似停非停之際,流暢圓滑地順勢開始接著做下一個動作,保持前后環環銜接,一氣貫穿,連綿不斷。眼神之剛,仍是用意,不可用拙力瞪眼努目。
二、太極拳的眼法是在長期的行拳走架推手技擊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太極拳法不可分割的整體,眼法的正確運用,是與手法、身法、腿法的正確實施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只是為了研究和習練的方便,才作單獨的闡述。
太極拳眼法主要有下述一些具體要求
首先是眼法要自然.,眼睛要自然松開,眼神的正確運用關及身法,尤與虛靈頂勁有關。虛靈頂勁精神即能提起,眼睛則自然有神。在虛靈頂勁的前提下,輕展額,微松唇,眼睛自然放松。
運眼時不瞪眼、不閉眼,切忌咬牙怒目,精神內含,雍雍穆穆,全然是意,一片神行。“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雖無大害,但對鍛煉眼神和視力是沒有好處的。
其次是眼要向前平視。一般情況下,眼是保持向前平視的,當手運動到面前或胸前方,眼必隨手,通過前面的手向前看,但要關顧到手,又不死盯著手,要似看非看或視而不見,當極目遠舒。當手運動到比胸低的位置時,就不能隨視,而要隨腰的轉動,向前方平視,極個別的動作眼也有向前下看的。
所以,要根據具體拳勢、具體的主手動作來確定眼看的方向。“眼為心之苗”,有些人在練拳時專將目光輪流注視左右手掌,不去隨動作的轉移將目光前視,延展及遠,眼神不靈動,神意不遠弛,拳勢就會顯得局促萎縮,無法達到雍容大度、氣勢磅礴、形神兼備的大雅風范。定勢時目光不向前視,顯得意無專注,如此勁就不能整合,神不能團聚,必然缺乏神氣。
眼動身隨和身動眼隨。眼神處于動態之中,意欲向何處,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動作隨著前去,動作時眼光應當隨著主要的手或足轉動。所以眼神應有定向而不可呆滯,目光應顧上下左右而不顧此失彼。
身動眼隨,手眼相隨,身向哪個方向,眼往哪個方向望去。太極拳的運行是不斷前進后退左右轉動的,而前進后退、左轉右旋均靠腰身帶動,眼的左顧右盼需隨腰身的轉動而轉動。
眼與意一致.人之一身,運用在于心,而傳神在于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如欲向某方向轉身進步,眼光轉向某方向;如步法不變,眼應注視某式中手的后一個動作的方向。眼與動作不合即為內外不合,是為心意不合。
心意不合,則神、氣隨之渙散,勁也必然不整。意從心中生,眼為心之使,“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說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向何處,周身亦直對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有諸內必形之于外。
眼法在推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察敵之情勢達于心,密切注意對方的順背,在動態中抓住有利時機,趙堡太極拳訣有“心之主宰實賴眼之遲疾而轉移也”的說法。
太極拳精神作用的強弱,往往能通過眼神集中地表現出來。相傳楊澄甫與人推手或交手,發勁時眼向對方一看,對方受力則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
因此,眼神要和動作協調配合,才能充分發揮精神力量的作用.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此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致散亂,就談不上完整一氣,所以,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行意合中求之。
三、無論是行拳走架,還是推手散打,都必須恪守以下眼法四忌。眼不能閉,閉則置敵方動靜于不顧,猶如盲人瞎馬,夜臨深池。眼不能瞪,瞪則意形于色,自己意圖被對方察覺,努目露睛更不利于養眼。
眼不能滯,滯則呆直不靈,拳勢局促萎縮,活潑天機全失,應敵必然被動失措。眼不能散,散則邪視妄動,必致精神渙散,心猿意馬,神不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