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樁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沒有幾個人喜歡練習樁功,覺得樁功枯燥乏味,沒有技術含量,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太極拳教程講練太極樁功是為今后的學習打基礎,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太極拳教學吧!
練習太極拳樁功的意義
當今世人練拳對太極拳樁功缺乏認識,尤其是那些不懂太極拳理論和功法的人,他們認為太極樁功枯燥乏味,又吃苦。
一開始練拳便急于練拳架,好像拳架動作就是一切,以為只要有拳架就是懂得太極拳了。有的雖也按功法站樁,但只走過場,不肯認真下功夫。他們視站樁為初級功,視走架、推手、散手、發(fā)放手為中高級功。
對站樁只是一個過渡,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發(fā)放手方面研究。所以進入走架、推手、散手、發(fā)放手之后,不再回頭練站樁了。凡不重視站樁的作法都是不正確的。
因為缺乏樁功的基礎,一旦進入走架、推手傷身就容易緊張,使走架、推手不能便利從心,根本無法更深入的學習。
進入散手、發(fā)放手之后問題更為突出,處處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影響太極功法的發(fā)揮。如練太極拳者不練站樁就會走很多彎路,結(jié)果還得費更多的時間來補練站樁。
實踐證明,有樁功者與缺乏樁功者相比,他們走架、推手、散手、發(fā)放手的質(zhì)量有著顯著的差別,前者沉著、自然,后者飄浮、別扭,缺乏太極拳的拳味,所以認為站樁是枉費功夫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
須知站樁雖與走架、推手、散手、發(fā)放手有形式的不同,但都是太極拳功法的組成部份,它們只有深淺之分,沒有止境的,都是練拳者終生的追求。
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穩(wěn)打穩(wěn)扎,在每個階段中學習都要扎實,在學習中領會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無極樁
無極樁也就是太極拳的預備式。從外表看,它是極其自然地垂手站立著,兩腳左右平行分開,距離與肩寬相等;膝關節(jié)不要用力挺直,要放松微屈,兩膝堅實點、韌帶、肉、骨只是輕輕相會。
對胯部要求尾閭自然中正,整個軀干要自然放松,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彎腰駝背。兩肩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放松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堅實點、韌帶、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彎曲;兩掌輕輕向前翹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態(tài)。
手指堅實點、韌帶、肉、骨自然分開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堅實點、韌帶、肉、骨舒展的狀態(tài)下略為內(nèi)凹,整個掌指如貼在一個大圓球上。兩臂勿貼身,有分向左右松開的思想,兩腋有空虛的感覺。
按照以上姿勢站定之后,全身的重量應落承在兩腳跟和兩腳的外圓上,腳掌和趾不要過分的著力,只是輕貼地面即可,如果掌、趾過分著力,定是身體前俯所致,應予糾正,否則影響全身各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松弛。
無極樁是在堅實點、韌帶、肉、骨、滿體松弛的狀態(tài)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會力學支點的原理,安定得則像搭積木一樣穩(wěn)置的擺放著。
不要過分依賴肉的著意緊張來支持,然后把全身的皮、肉盡量放松,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猶如一件衣服搭在一個安定的衣架上那樣。
無極樁的重點部位是軀干。軀干的松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狀態(tài)下才能辦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勢要端正。脊柱,它作為軀干的中軸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
整個脊柱(頸椎、胸椎、腰椎)由24塊零碎而不規(guī)則的骨頭所組成,動搖性很大。它和全身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松靜穩(wěn)實、飽滿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寬舒的胸部組成一個完善的整體。
軀干的松弛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堅實點以代替胸部堅實點,是中華武術運動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術功法使用“內(nèi)勁(平衡、腹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區(qū)別于其他運動項目的根本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