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階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動作。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記“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三、拳勢呼吸階段
“拳勢呼吸”是指呼吸與動作(肢體的展收、勁力的蓄發、攻防意識的表現等)緊密配合的呼吸運動,是習拳達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種呼吸方法。本階段,動作已成正確的“動力定型”,動作規范,已由“以外導內”,達“以內引外”的拳法要求。
這一階段,意氣形的技術特點是“以意御氣”,“以氣運身”,“重意不重形”。這時,意識已是主導整體動作各要素的主帥,在意識支配導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動作,動作導引呼吸的有機結合。
太極拳的四大養生好處
1.腹式呼吸,擴大了肺擴量
所謂腹式呼吸多指逆式呼吸,即吸氣時內氣,沿脊椎督脈上行。呼氣時內氣沿前胸任脈下沉,小腹則是吸凹呼凸。內氣前下后上循環一周,功家稱之為一周天。
腹式呼吸并非功家所創,實乃所有動物先天之本能。一般動物都能活到自然壽命,即發育期的七倍.惟有人類只能活到發育期的三至四倍。人類之所以不能盡享天年,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即與后天呼吸方式的改變相關。
嬰兒出生之前,在母體中生存為胎息,呱呱落地后即轉為腹式呼吸,稍后從學步起便轉人了以胸式呼吸為主的生存期。胸式呼吸大大限制了人的肺擴量,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人體機能的強健度。
科學實驗表明,肺擴量的太小與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長短成正比。諸如,人體處于睡眠狀態,呼吸深、細、勻、長的必是強健者,而呼吸短促無力或長、短不勻者,非病即弱無疑。呼吸波的長短、粗細是一個人的體質強弱的標志。
所以說,無論氣功健身還是武術健身,無不重在改變呼吸方式、加大肺擴量上下功夫。
真正做到了“意到氣到,氣到勁隨”、“內外相合”,與神、意、氣、勁、形相統一的,有序的完全拳勢呼吸。
呼吸要以鼻吸氣,以鼻呼氣或口鼻同時呼氣,不可用口吸氣;呼吸要深、長、均、細、緩;呼與吸交換時,有個似停非停,似感弧形的短暫過渡。此時,呼或吸要柔緩、輕細、圓滑地自然換接。
呼吸的基本形式是“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呼吸的基本規律是:動作時肢體上舉,后收時吸氣,向下向前時呼氣;胸腔舒張時吸氣,胸腔收縮時呼氣;隨勁力蓄收時吸氣,隨勁力發放時呼氣。
在發明勁時,一般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先借氣蓄力,再以氣催力。即結合肢體動作,吸氣聚力于丹田;發力時,借助呼氣催促,將內蓄的氣感、勁力爆發出去。
本階段,以拳勢呼吸為主,自然呼吸為輔(起調節作用)。太極拳不是按呼吸規律編排的,呼吸與套路結構不可能處處相配合。練拳時,絕不能因動作而限制呼吸。應銘記“氣以直養而無害”。
2.氣達四梢,強化了血液循環功能
人體外而四肢八節、筋骨皮、內而五臟六腑、精氣神,須臾不離血液的滋補潤澤。良好的血液循環、充盈的血液供給,既是人體各部功能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也是決定人體生命長短的根本條件。
同呼吸方式的后天變型一樣,人體的血液循環功能也存有后天不足的問題。身體直立、雙足行走,在人類發展史上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這一革命一方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但一方面也從此終止了周身運動。
放棄了對全身血管的鍛煉;由此接踵而至的便是頭高位運動缺氧缺血以及由氣血不足帶來的心血管、腦血管硬化、梗塞等一系列多發性老年病。直至現代社會,絕大多數的老年人依然還是多死于這方面的疾病。
其中包括所謂無疾而終的百歲老人,也大都足因血液循環功能減弱導致某些器官的萎縮和硬化而死的。可見血液循環不良是人類不能盡享天年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