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也是現代人養生的首選運動。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對心血管及內臟具有按摩的作用。常練太極拳教程能達到祛病延年的功效,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實戰吧!
解密太極拳修煉過程中的七大誤區
許多人都覺得太極拳簡單易學,但往往會有一些錯誤,但是自己卻不能擦覺到,看看以下這些錯誤你是否也有呢?
1.“低架子”與“內功”
衡量一位傳統太極拳練家的功夫,關鍵在于他是否具有太極拳的“內功”。而很多太極拳愛好者誤認為架子蹲得低是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其實不然。
蹲得太低就很難保證膝蓋不過腳尖,這不利于對膝關節的保護。一些拳友因為練所謂“低架”而對膝蓋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有些人甚至上樓梯都很困難。
錯誤的練習會導致膝關節損傷,這是太極拳悲哀之處,練習低架子的說法是當今太極拳界嚴重的誤區。
2.妄動、亂搖亂晃與“中正安舒”
習練太極拳首先要求“中正安舒”,內在心、神、意、氣的安舒,外形軀干肢體上的中正。但有不少習練者不懂此理。
為了顯示自己腰胯靈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過于夸張的搖晃搖擺動作,太極術語稱之為“妄動”,過量的扭擺自己的軀干與肢體,非但練不出太極功夫,而且有悖人體正常的生理規律。
練不出太極功夫事小,練壞了腰腿事大。練習理法(即拳理及練法)的正確與否,學者不可不察。
練太極拳首先要練好腿腳功夫,這樣在打拳中周身才能穩固,能夠發揮出體內的內勁。
3.“腳趾抓地”與“全身放松”
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不使堅硬勁,這是太極拳廣為人知的基本法則。“全身放松”的重要環節就是腰腿部的放松。
“腳趾抓地”的說法有悖于“全身放松”這一“太極憲法”,迷信者錯誤的認為十個腳趾緊緊的抓住地面就以為自己站的很穩牢,此大錯也。
腳趾越是緊緊的抓住地,腿部越是堅硬有力,越違法了放松法則,用指頭輕輕一撥便會站立不穩。原因很簡單,腳趾一抓地,腿部便有硬力,從腳硬到大腿根,腰腿硬邦邦,怎能不敗下陣來。
值得強調的是太極拳的下盤功夫不是死死的扎在地上不動,不然太極拳為什么還有步法練習呢,進步、倒步等等。太極拳的步法是非常靈活善變的,正所謂“步隨身換,身隨步走”是也。
而不是簡單的兩腿死死的站扎地上不動,誤認為步子開的大是高功夫,誤認為架勢蹲的低是高功夫,這些都是誤區。腿腳不使力,對方使不上力才是太極拳的高妙境界。這需要太極拳的“內功”。
4.“借力打力”與“主動自發力”
很多不練拳的朋友都知道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拳術。而為什么許多拳友們歷經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做不到這些呢,原因很簡單,方法不對。
太極拳是被動、放松的拳種。不是主動出力打人,不是主動擒拿、摔打對方。不是我要出力把對方打傷、打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