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追求力量,而沒有好的入手方法,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速之美觀,用急暴力者,無不怒目皺眉,頓足有聲,先閉其氣,而后用力,即閉而長呼一聲,嘆氣一口,殊不知已大傷其元氣也。”
(王薌齋《意拳正軌》之《用勁篇》)很多習武之人往往喜歡追求表面的力量,在練習時發急暴力。若氣口掌握不好,自然會出現氣滯氣憋的現象,時間一長必然致病。
練拳與看書
作為金丹派南宗的初祖,張伯端“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兇生死之術,靡不留心詳究”。縱使如此聰明,直到82歲遇師傳其口訣前,他也還未悟透內丹之秘。
他有感而發:“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悟真篇》七言絕句之十四)但如果認為內丹修煉有多么復雜,那就錯了,南宗四祖陳楠就說:“金丹大道人人有,要須是口傳心授。”(《翠虛篇》之《真珠簾——贈海南子白玉蟾》)。
傳統太極拳也有類似之處。太極拳有“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十三式歌訣》)的說法,八卦掌有“個中奧妙在深玄,掌在師傳學在專”(八卦掌《練功歌訣》)的說法,都是講老師正確引導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問:自己若加倍努力,能不能無師自通地參透傳統太極拳呢?筆者的回答是,成功的概率接近于零。因為傳統太極拳的發展,有賴于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連續積累。
在太極拳的發展史上,陳拳在楊露禪以前幾不外傳。楊露禪歷盡千辛萬苦,方從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處學得太極拳,并繼而使之名揚天下。于是有“陳拳還需楊拳傳”之說,以后的武、吳、孫等式都是在楊氏的基礎上衍生的。
在學太極之前,楊露禪武功已經很不錯;而武禹襄、吳全佑、孫祿堂在學習太極拳之前也都是有藝在身。尤其是孫祿堂,“1886年春,他只身徙步壯游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
他一直想學太極拳而不得。直到52歲時,遇武式太極傳人郝為真,才習得太極功夫,終三拳融會,創孫氏太極拳于世。
由以上的簡單歷史回顧,可以回答一些初學者經常問及的問題:“我有書、有,能不能自己學習太極拳?”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肯定的是,照拳架練沒什么壞處,至少可以鍛煉身體、愉悅身心。
但如果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太極拳,什么是傳統內家文化,只照書和練就不行了,必須訪明師(不見得是名師)、得真傳。再說明白一點,得真傳是掌握傳統太極拳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
其他還需要一些主、客觀條件,如勤于思考、勤于練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畢竟“一人難上碧崖頭”。
柔與剛
當下太極拳練習盛行,早晚公園里經常有一些人在練習。這是好事,說明人們的養生意識比以前大有增強。但練習要講科學,如果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還去進行剛猛的發力,那是在破壞自己的身體。
這就又涉及到柔與剛的關系了。大家都知道,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但是有的人可能又有疑問了,說太極拳也能打傷人啊,這是怎么一回事?太極拳的剛是柔中之剛,而不是靠上肢和胸部肌肉拉伸的強力。
“鋼需純煉始削堅。”太極拳的剛是從柔中提煉出的內勁的純剛。這就涉及到如何提煉內勁了,這也是傳統太極拳各門各派為秘密的部分。
再說直白一點,就是太極拳的剛是從柔中提煉出來的,是柔的積累。“單純表現外力,就算威風凜凜,圓睜雙眼,腳踩在地上咚咚作響,累得氣喘如牛,出了大力,而里面絲毫沒有什么要求跟著,那等于白練”,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
練太極拳修身養性
一是胸懷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為松、柔、圓、活。從外形看似行云流水,其實是動是求靜,內涵深邃。長期修練,習拳者會變得胸懷寬廣,性格豪爽,正氣凜然。
一個人如果有了博大的胸懷,豪邁的氣概,依照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事原則行事,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所以太極拳第一要練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