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活動減少,肌肉力量減弱,骨中有機成分減少,骨細胞生長緩慢,骨蛋白基質減少,骨質變得疏松,容易造成骨折、骨裂,關節軟骨多發生纖維樣變或鈣化,關節凝結不活,從而易發生各種骨關節病變。>>>男人常做這事全年精力旺盛
尤其是知識分子、學生等常年伏案,頸項韌帶及周圍軟組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造成慢性勞損,頸椎病發病率很高演練太極拳對骨骼肌肉的作用,就在于太極拳是一種內外結合,一動無有不動的運動,要求動作連貫圓滑協調。
所以說,太極拳不僅適合中老年人養生,同樣也適合年輕人鍛煉,非常有益于身心的。
因此,可使全身各部肌肉,關節都能得到鍛煉。太極拳屬于有氧代謝運動,運動量通過架勢的高低可以調整,屬中運動量,不至于對人體造成損傷,不至于造成缺氧,卻又能達到人體所需。俗話說:人老先從腿上老。
中國道家的養生觀,特別強調練下丹田,就是腰及小腹部位。我國有些專家提出,現代人運動量降低,遠遠不能滿足關節的要求,尤其中醫強調膝關節,把它稱作“筋之府”,大腦稱“神之府”,下丹田稱“精之府”。
練低架太極拳能夠使腿部肌肉發達,腿部的肌肉和血管豐滿,就增強了血液輸送與回流的泵力。通過練拳,大腿肌肉增厚,肌肉群的伸展收縮本身起了一種對心臟血液收縮放泵水作用的輔助功能,就像在下肢增加好多個加力泵。
從運動系統來講,就是重視走低架對身體的優勢。因此這套拳對運動系統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脊柱是人體整個軀體的支柱,是人的中樞所在。
打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身法中正,強調脊骨對拉拔長的作用,從會陰到百會穴,整個脊柱要盡量正、直、并強調用意,使之對拉拔長。
脊柱以及它的兩側,按中醫講的督脈、陽經,以及西醫講的中樞神經系統,都通過脊柱的兩側伸展到全身的各個部位。
現在很多人患腰椎肩盤突出和頸椎、腰椎骨質增生,都是平時立不正、坐不正,彎腰弓背造成的,而經常練太極拳的人,腰椎都會很有力量,脊柱一般不出問題。
因為經常虛領頂勁、襠部下沉、氣沉丹田,要求命門往下撐,所以從會陰到百會穴,整個脊柱對拉拔長,對整個運動系統就會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其次、練太極拳可以對循環系統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太極拳注重順逆纏絲這個纏勁,四肢順纏逆纏絲,腰左右旋轉,若發力往左發,則先往左轉,往右發,則先往左轉,胸腰的開合,旋轉,手腳的順逆纏絲,加上運動中的松活彈性都充分體現。
另外太極拳是將鍛練意識放在首位,整個套路沒有特別發勁和過猛、過急的動作,因此能松馳緊張的神經,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內分泌失調與植物神經功能的失衡得到調整,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并使痙攣的小血管以松馳,從而使血壓自然下降。
太極拳運動量不大,所需的能量可由有氧代謝提供,不存在氧債問題,不會加重心肌缺氧。久練太極拳,可以鍛練心血管系統,使心肌纖維強壯、有力、心跳次數減少,增大心臟每搏輸出量,增加心肌儲備力。
一個人全身的毛細血管平時只有20%左右開放,而久練太極拳,能促使毛細血管開放,并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增加。
練太極拳還能通過骨骼肌的收縮,舒張使靜脈血流加速,并通過膈肌的活動對腹壓的改變,使血液盡快經下腔靜脈流進心臟,同時還可以減少肝、胃、腸的淤血水腫。
第三、太極拳對人們的呼吸系統也具備調節功能
經常練太極拳可以增強體質,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結核及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
這是因為練太極拳時,經過戶外冷空氣和日光的照射及練太極拳時,經過戶外空氣和日光的照身及嚴寒的磨練,身體的免疫機能增強,對外界環境的改變有了較強的適應力。
在受到嚴寒威脅時,機體毛和表層血管迅速收縮,增強新陳代謝等防御反射的能力,體溫調節功能隨之增強,因此感冒的發病率明顯降低。
人到中年后,脅軟骨鈣化,胸廓活動受限,導致肺動脈高壓,肺源性心臟病。常練太極拳可以改善肺呼吸機能,使肋間肌等呼吸肌纖維變粗,肌肉強壯有力,肺廓活動度好,肋軟骨骨化率低,肺活量變大,從而使肺更好地進行氣體交換。
太極拳強調丹田內轉,其實丹田內轉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質是鍛煉運用腹式呼吸時肺活量小,使部分肺組織利用率低,即肺葉中下部分的肺泡組織活動度小,還使部分肺組織因長期用而易退化、纖維化,以及為細菌生長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