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所謂的“用意不用力”說的初始階段是要求化僵去拙。不蠻練硬練;成熟階段是要求把力練整、練活、練靈,自然用力;交手階段是要求靈活用力、巧妙用力。當剛則剛,當柔則柔。
“用意不用力”的說法,乃是對初始階段不用拙力的要求和學會用力之后的感覺描述。拳者運力自然后,力已在身。即“不用力而自然有力”。
所謂“不力而力”。并非真的不用力,也不是不用力就能真的做到自然有力,這是一種通過力量變化的運化而轉換力量的功夫。我們說“項抗”是錯的,并不是說“頂抗”錯在“用力”。而是說其方法欠妥,用力不當。
太極拳并不諱言力。所謂的“不用力”。其實也是一種用力的方法。拳者之力。乃是周身均整協調的、爭衡貫串的、自然撐合的靈動活性力,這種力。拳中稱之為“擁勁”。
“搠勁”者,骨撐、筋伸、肉松而勁合。有壓之不下。挑之不起,拉之不開。推之不癟的特點,似松非松。不緊不松。極富彈性和韌性,不偏不倚。不凸不凹。謂之“中和中定勁”,也即所謂“內力或內勁”。
所謂“用力”。其實就是運化和使用這種力,而不是較力、努力。拳者要想用好力。首先,運力要隨和;其次,使力要恰當;其三,用力要自如,快慢要隨意。剛柔要隨心,其根本目的是在交手中,發揮力的佳效能和大功用。
所以,前人才把拳中之力稱之為“勁”。就是不讓你用拙力和僵力較蠻勁。而是讓你用活力和巧力。力不妄用,用其當時。
勝敵必須有力。更須用力。且要會用力。這種“用力”。就是對力的運化。也即所謂的“學力而有為”。所謂“學力”,就是要用心去學去練。
拳中“練力”,實際上就是要學會“用力”。也即“調動本力。挖掘潛力,形成整力,增強活力。求取巧力。自然用力。力出自然。力發瞬間。運力以為功,功到拳藝成”!無力的拳。絕對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五、太極拳不能一味松柔
太極拳絕非一味地松柔。更不是絕對的綿軟。太極拳務須“積柔而成剛”。拳中松柔不是為松柔而松柔,松則活血暢氣,柔則潤脈舒筋,松則柔,柔則順,順則隨,隨則無滯;松則沉,沉則實。實則厚,厚則重,重則岡。
所以說,太極拳“一層功夫一層松,層層松功有不同。功到有成自然松,松緊一變驚雷動”。拳者,“百法百破”。惟“一快不破,一硬不破”,這“一快一硬 ”,就是太極拳的“發勁似放箭”和“綿里裹鐵”。
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太極拳要“大松大軟”。認為“松軟”是太極拳的寶貝。而他并沒有說太極拳只是一味地松軟。他所強調的“松軟”。是太極拳的表現形式和運用手段。終依然是為剛緊而服務的。
李先生實際說的是“柔彈力”,他在《太極拳隨筆》中解釋“大松大軟”時是這樣說的:不是軟塌塌。不是松懈懈,而是以神氣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彈性力這種勁,火燒神經動。急雷響五中。打丹田雄。
士之勁。又沉、又冷、又狠,機警萬變,靈覺無比。毛發畢堅。如烈馬之發威。身勢矯捷如怪蟒之鉆騰。其節短。其勢險。力如強弩急如發機。使其不能抵抗,也無從抵抗由此可見。
李雅軒先生所說的這種“大松大軟”。是指一種太極拳的“彈性力和靈性力”。并非是有人從《現代漢語辭典》上查到的“松軟”二字的字面含義。且這種“彈性力和靈性力”。
動蕩起來還要冷、脆、剛、猛、爆,“力如強弩急如發機。使其不能抵抗。也無從抵抗”。可以反思一下,當今一些太極拳習者所謂的“松軟”。有李雅軒先生所說的“彈性”和后面所說的剛爆東茜嗎?若沒有。他們所謂的太極拳其拳不拳!
六、太極拳要適應各種變化
凡拳者,必求制人而不制于人。太極拳即為拳。亦當為之用。因敵而設,要敵萬拳,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太極拳不能只“畫圈不用力”,或只等著借力而不為,必須要有快慢、輕重、剛柔、松緊的變化。
無論對方是有力無力、用力不用力。勁大勁小,網柔快慢,輕重緩急,屈伸進退,都必須要做到“快能跟。慢能隨。進打進乘。退打退跟。方圓互生。剛柔互運,虛實互變,松緊互用”,做到真正應敵而制敵。
用力在己不在人,借力是機會,力能借則借,借著更好。借不著自己有。得機便用,得勢便發,發則必中,中則必果,否則,在太極拳論中。絕不會有“引進落空合即出,發勁似放箭,無堅不摧”之說。
太極拳若真功上身。大力小力無所謂。手硬手軟都無妨。快慢緩急。輕重剛柔,必能適應各種變化。可以身相許而不懼任何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