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已經是現代人養生潮流,也是未來時代發展的趨勢。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太極拳具有中醫經絡學原理,幫助人們打通經絡。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能調節氣血,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養生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疏通經絡健身法
練養生太極拳能修身養性,對現代年輕人具有教育意義,老年人可通過練習太極拳得到鍛煉身體的作用,總之,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
現在市場上多得不計其數的太極拳表演的錄像光盤,都只追求太極拳的形式美,不僅丟棄了其健身之道,也丟棄了其武功,是對太極拳原本功能的異化,應該稱其為“太極拳美化表演術”。因此導致多數練太極拳者,不知有疏通經絡健身法。
下文以“通背”這個拳勢為例,說明疏通經絡健身法有待挖掘。當代流傳的陳、楊、武、吳、孫五派太極拳,都保留著“通背”之名,但今日之名稱各異,練法也不同,特別是都未充分闡明疏通任督二脈之法。
女人練習太極拳可調節氣血,也就是能調節女性內分泌紊亂,防治婦科疾病等。
陳氏之“閃通背”之名,傳播至今未變,但在傳播中人們多關注其“閃”字所描繪的氣勢,關注其制敵之法,無人關注陳鑫曾詳細說明的疏通任督二脈之法。
楊氏和吳氏都改名為“扇通背”,但今日之傳人,所見者大多只知此“扇”字是描繪其架勢的形式,而不再有人談通任督二脈之法;武氏將“通”字去掉一筆改名為“三甬背”,并設計出其獨有的三個“通背”拳勢。
從中可見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深明陳鑫的“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之意,可惜他沒像陳鑫那樣說明通任督之法。
練太極拳能加快血液循環,心臟不好的人練太極拳能提高心臟功能,心臟不會有供血不足的問題,從而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生。
孫祿堂在他所創始的孫氏太極拳中,把武氏的“三甬背”正名為“三通背”,并把武氏的“按式”、“青龍出水”、“翻身”等三個拳勢歸入“三通背”,同時又把他自己獨創的三個拳勢亦歸入“三通背”,其“三通背”之“三”字,不是計其數。
而是沿用其名,可見孫氏何等重視督脈來回多次“通背”之作用。但可惜難見今日之孫氏拳傳人,明確道出內中奧妙。
我們先祖發現了經絡,并指明:“經絡暢通,百病不生”。中醫用針灸、刮痧等方法疏通經絡以治療疾病;道家用意念導引練“周天功”疏通經絡以求長生;太極拳用意念加動作導引練“周天功”疏通經絡以健身,此功法正有待挖掘。
太極拳對人體哪些穴位有影響
1、根據“來氏太極圖”
太極圖寓意的是大圓和小圓相互運轉,合二唯一的螺旋線運動。
太極拳中手臂的大幅度揮動類似于“公轉”,而手臂出拳、推掌時,手臂的轉動,就是“自轉”;類似于子彈在槍膛里的螺旋線加速運動。一旦觸及對手的身體,依靠轉動運氣而發力,其力大無窮。
所謂的“要就不打,要打必傷;要就不傷,要傷必死”,就是說有功力者以旋轉中螺旋加速的拳、掌發功而誤傷對手。所以,有功力者練拳對打,拳與掌觸及對手身體時,要求平穩出掌,而不是斜掌急轉。
2、丹田穴
太極拳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為佳。丹田的位置是關元穴(健身者可守意守肚臍眼)。(上丹田印堂穴主“神”;中丹田壇中穴主“氣”;下丹田關元穴主“精”,或者說“元氣”)。
為此,起勢時有“含胸拔背”的要求。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塞胸部,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
3、勾通任、督兩脈
太極拳的呼吸,有舌頂上頜的要求,其作用是勾通任、督兩脈。人體有12條經絡,再加上任脈和督脈,號稱14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