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鼓一收的鍛煉,不但不會使肚子變大,反而會使肚子肌肉更結實,更有彈性,這就是打太極拳的好處。<<<七旬老人因練此功英姿颯爽
女性練太極拳的優勢
1、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有路徑和網絡之意,他們錯綜復雜地交會聯結,遍布全身,內連臟腑,外浮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里,是調節肌體和運行氣血的通道。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因此,只能通過人的感觀,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氣的存在。
人體氣的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于先天父母之精氣,二是飲食化生的水谷之精氣,以及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脾、肺、腎三臟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成。
現在我們所說的氣,原本就是中醫的理論體系,被引進拳術領域后就逐漸形成了具有武術內涵的基本概念,這時就不是簡單指醫學理論中的氣,而又包括了武術上的內氣,這里所說的內氣即是太極之理氣。
內氣的引動和鼓蕩,必須依附先天和后天之精氣作為物質基礎。陳鑫在《太極拳論》中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也”。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行吾身”。“以氣運行,一氣貫通”。
這都說明了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道路暢通無阻的情況下,則有利于引動和鼓蕩,才能一氣貫通,產生防病和技擊的效應。眾所周知,內氣可以在氣功和內家拳中產生。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動作協調一致。
太極拳是內家拳,也就是說內家拳必須是在身體內要練出內氣。氣功是通過人特定的姿勢和意念引導,逐漸產生內氣的。而太極拳呢?在陳式太極拳的發源地有句話說:“練太極拳初始時以外形催內氣,到終末時以內氣催外形”。
也就是說要達到以內氣催外形階段的前提是體內必須要有內氣,而太極拳的內氣是用外形催出來的,因此就產生了一些問題,同樣是拳,為什么有內家拳和外家拳之分呢?
為什么都是身體的運動,散手、跳舞或木蘭拳就不能產生內氣呢?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氣產生是由特定正確的外型和完全吻合太極理念的動作才能完成。
2、調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這個要求,是在周身放松的條件下,方能做到。所以第二階段的練習,應著重放在放松上,為了使骨關節放開,伸筋拔骨,就要有意識地去做一些動作,比如要領里面的上下對開、手掌外撐等都非常重要。
這個階段也可以練習一些發力的動作,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等動作。但要盡量放松,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氣)。《拳論》講:“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我們已經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勢要求,使其達到周身放松。
3、熟練套路,明確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要求。對初學者來說,主要要求需側重于套路的熟練,方位的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范。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套路已達到熟練的地步,那么就必須側重于姿勢的正確。
在求得姿勢的正確以及套路熟練的前提下,才能逐漸產生內氣,發揮太極拳應有的效應。現分二個方面,談談這一階段的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
對初學太極拳的學員來說,心情過往往于火熱,為了追求欲達的目的,心情過于亢奮。因此,大腦神經往往處于興奮且緊張的狀態,加上陌生的內外環境從而容易導致情態,意識上難以清凈。
正因為存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求從練拳開始到拳架結束時,每招每式務必做到思想上的清凈,整套拳架看起來象是做意識體操。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收斂內氣,便利于引起鼓蕩。正如《拳譜》所說:“靜養靈根,氣養神”。
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腎臟。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臟的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也就是說,只有在意識清凈的條件下,才能有助于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以養。故動作矯健。
初學拳的學員,不容易做到意識上的平靜,其根本原因大在于大腦對新的事物、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不相適應,也就是不習慣,只有我們有毅力地堅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練習,那么經過一段時期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習慣了。
注意身法,初學的學員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過急。這就和寫字一樣,從思想上認識到豎、橫、點、鉤等筆劃,能組成方塊就行。練拳也是這樣,初學者身法上只要求,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即可;從步法上,能理解虛步、出步、收步,知道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