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練太極拳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練習太極拳有助于人們的身體姿勢,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練功主要環節是調心(意識鍛煉)、調息(呼吸鍛煉),調身(姿勢鍛煉)所組成。
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調心在三者之中起著主要的主導作用,三者在意識的主動控制下,發揮整體功能作用。
練功機制很復雜,特別是對于內氣,至今尚未能作出完整的科學解釋。 筆者認為內氣確實客觀存在,只是人們對于經絡的敏感程度,感受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不同的理解。
其實一個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大自然環境和周圍的社會環境,大自然環境的寒熱、暑濕經常處于變動之中,社會環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熱、利害沖突也不可避免地隨時在變遷。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人體的一些基本生理指數,如體溫、脈搏、呼吸頻率,經常處于一種相當穩定的狀態。
如果這些指標超出正常范圍,便標志著人體可能已經轉入病態,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不但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賴以實現的,而且是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相生相克進行反應的結果。
例如當皮膚出汗多的時候,腎臟排尿量便減少,這種可以自動調節的穩定狀態,生物學者稱作“穩態”,在中醫理論中,則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論述,其中“陰平陽秘 ”所刻畫的狀態很明顯地指的就是“穩態”。
如果這種協調平衡一旦破裂(陰陽離決),生命便不能維持(精氣乃絕)。當我們進一步仔細觀察時,就又會看到,同樣的環境變化,不同人的反應卻不完全相同。
例如同樣的氣候變化,有的人不在乎,體溫、脈搏都正常;而有的人卻受不了,甚至得病,體溫、脈搏都發生了變化。
練太極拳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動作姿勢要正確
太極拳動作姿勢的基本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斂臀、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尾閻中正。
如果動作姿勢不正確,勢必影響力量的協調發揮,使不該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續緊張,造成局部肌肉勞損和關節的負荷過重,如屈膝下蹲動作深度過大,就會造成膝部勞損。
技術動作要規范
很多練習者在練習中,上下、左右脫節,如轉體動作,上體轉而下肢不轉,使膝關節扭曲力過大,造 成膝關節運動損傷;或者動作不連貫,造成不應有的停頓,使腿部肌肉持續緊張。
正確的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等。各種動作要做準確,止點到位,動作連貫,手眼配合,達到自然運行。
運動量不宜過大
多數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大都在40~60分鐘之間,還有25%的人超過60分鐘,其間休息時間過少。這樣的運動量對中老年人的身體來說是不合適的,可考慮壓縮練習時間或延長間隔時間。
專業人士指導
在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極拳時出現了腿部肌肉和關節損傷。因此,練太極拳時好有專業人士指導,或按運動處方練習,腿部已有損傷的中老年人不宜練習太極拳。
結語:綜上所述,通過練習太極拳能改善失眠等,而且經常練習太極拳讓你在眾人面前與眾不同。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換來健康的同時,讓你的事業愛情雙豐收,男人練習太極拳補腎,女人練習太極拳保持身材的同時,擁有好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