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教學
1.心靜用意身正體松
思想安靜集中,始終用意引導動作。保持身軀正直,頭頂百會穴至襠中會陰穴上下對拉成一條垂直線。用意引導放松全身內外器官、肌肉、關節。即使負擔體重的膝關節也要緊中有舒松的感覺。有人說太極拳是意識體操、放松功,有一定道理。
2.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炮錘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呼吸,因為不管什么運動,呼吸能與動作結合到一起才能達到好的健身效果。太極拳中更是重視呼吸與動作自然地結合到一起,使得整體動作的開合虛實也能夠相應的保持自然,所以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3.輕靈沉著中氣貫足
能松則輕,能輕則靈,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摩蕩,即為輕靈沉著兼而有之。中氣亦稱元氣、內氣,中氣貫足,方能柔中寓剛,剛中有柔。
4.纏繞運動舒暢經絡
經絡發源于臟腑,布流于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產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纏絲勁的練法是暢通經絡之有效方法。
內氣隨呼氣而發自丹田,兩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轉,布于周身,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而達于四梢(手足尖端),內氣隨吸氣而復歸于丹田。古典太極拳論早已發其幽微。
5.眼神領先耳聽身后
眼睛要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不管是對你動作的控制,還是對于整個場面的控制,都需要眼先到。同時要注意目光還要盡量跟隨你的動作走向。另外對于耳部,則應該達到補充眼部不及的作用,以聽力來關注眼所不及的位置的狀況。
6.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以腰為軸,上部動而下部隨之,下部動而上部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謂“上下相隨”。
至于“內外相合”,初練時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后再以外導內,逐漸轉為由內及外,“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內不動,外不發”。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后外動,逐漸做到一動內外俱動、“形神合一”。
7.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每一拳勢一般都包括有多種著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著法,像其形,會其意,以定勢名。
如“懶扎衣”(明代人長服束腰,當交手時,左手撩衣塞于身后腰帶,右拳橫舉右側,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視左前,藝高膽大,藐視對手,隨意撩衣,以便動步出腿,故定勢名為“懶扎衣”),“懶扎衣出門架子”,在拳套中作為第一式。
每一式既有多種著法,也各有其技擊作用,并又連環套似的編成套路,因此要著與著之間貫串起來,不使有斷續、生硬之處。
兩人交手,各立一勢,俟機而進,如不可誘,或不利于己,即可移步換形,另立一勢,但變換動作,仍需按照著法(技擊作用)承接,這是古代武術家編拳的原則之一。
練太極拳明白著與勢之區別與作用后,其行氣運勁便有著落。每一拳勢,各有其起、承、轉、合。發勢為起,接榫為承,變換為轉,成勢為合。合者,合其全體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相合。
勢與勢之間,似停非停之際,內勁漸漸貫足,精神團聚,下勢之機勢自生。練習日久,逐漸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