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則是當對方稍欲生變而微動時,己以洞察先機,伺機而動,如果對方以推力過來,則我可預先以拉力牽引,反之,對方若欲以拉力拉過去時,我則預先以推力送之。
假使我們真能把這個《伺彼微動之機而先發制人》的功夫練嫻熟了,則雙方推手拉鋸之時,便操之在我而不在彼。
七、不做肉架子
太極拳講究身心松靈,忌呆滯。若是如肉架子,便是像掛死肉一樣,毫無靈氣可言。
八、撥不倒
這是譬喻要像不倒翁一樣,周身輕靈,重心下沉,全身之勁其根在底(腳)。雖說如此,這要不是真具備松、沉的功夫,是不易辦到的。所謂《偏沉則隨,雙重(腳)則滯》,意即要把讓重心落在足心的“涌泉穴”上,全身皆松凈,便能輕于鴻毛,撥不倒矣。
九、能發勁
《勁》和《力》有所不同,《勁》源于筋,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而《力》則源于骨,是剛的、死的、沒有彈性的。所謂《發勁》,其性質有如放箭,靠著弓弦上的彈力而發。
至于《發勁》的作用,楊澄甫大師親授指點的發勁要法中提到:《曰要得機得勢,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然而,這個《得機得勢》亦難領略,前述如拉鋸式推手的作用中,如果對方欲進欲退,我皆能先察知,是為《得機》;而對方既進既退,若皆受制于我,是為《得勢》。
重點在于腳、腿、腰要完整,一氣呵成,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是身不散亂方可命中,此即《發勁》之妙用也。有關太極拳《發勁》的物理原理,我們隨后再繼續討論。
十、搬好架子
拳架要平正均勻。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也。鄭曼青大師在《勁與物理》中提到:《太極拳氣與勁之運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
太極拳法圓象,與自然界之妙蘊相吻合。圓周各點,負荷之力,強弱相等,否則不成其為圓球。觸其一面,面面皆應,觸其一點,則萬點皆應,此即太極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球體之分子力,一經運轉,便互相牽引。
這個太極拳法圓象的道理十分的精辟,實值得吾等后學仔細思考。這個我們也先在此打住,容后再繼續討論。
十一、須認真
《打手歌》有云:《掤捋擠按須認真,若不認真,便皆是假。》祖師爺鄭曼青大師訓誡我們:《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來,都是錯認。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值得吾等三思。
十二、四兩撥千斤
我們學太極拳一定要探究《牽撥》二字的道理,所謂《牽》,即是牽引,有如牽牛時牽其鼻準,若牽其角其腿,則不行也。
所以說《牽》就是要領會其處,如何《提綱挈領》。當對手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時,其來必有方向,如其臂是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抖出,即《四兩撥千斤》也。
此乃因在牽動之后,彼之力已落空,我適時以勁撥之,則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