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醫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就像平常練習的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呼吸和動作要合理相結合。
意與力
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
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
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
動與靜
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
以上分別論述了運動要領。但學拳者務必注意太極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所練在神。精神為主帥,身體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舉動自能輕靈。
心意與形體動作協調一致,方能內外相合為一。練時須注意上下相隨,身體各部完整一致。
如有一處動作不整,就會使神氣散亂。再者,練拳時要以意行力,相連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即此意也。
打太極拳的要領
第一階段是練外形
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后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干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
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
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
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系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
然后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于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
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
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于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結語:綜上所述,經常練習太極拳對女性有很大的好處,打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柔韌度。打太極拳可以疏通經絡,在現代社會上,每個人頭頂上都頂著巨大的壓力。練太極拳可以緩解我們的精神壓力,讓我們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