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樁功打通小周天
觀念
很多朋友問關于太極拳初學需要注意什么的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很實在,就是需要注意“觀念”的問題。
樹立了一個觀念,而后很長一段時間,無論你怎么學習,如何用功刻苦,掌握了多少修煉的法門,你都是在強化自己的觀念,圓一個觀念的夢。甚至那些你主動去求教的老師、找來的書籍、喜歡的招術,都實實在在從你的觀念中派生出來。
觀念就象一個招攬者,到處尋求合適的對象;也象一個嚴厲的看門人,把很多東西拒之門外。
把太極拳看成普通的體育活動,鍛煉一下四肢協調性、活動一下筋骨,是一種觀念。
把太極拳看成純粹的意識活動,強調意識對物質的作用,用意不用力,是一種觀念。
把太極拳看成哲學的文化活動,當成探索宇宙和生命奧秘,了解你的本來,實現身心合一,與歷史長河共舞,也是一種觀念。
人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所能想到的,因為觀念的不同,你的目標就有所差別,前往目標的路徑差別就更遠更雜了。
第一種觀念比較平實,年輕者因為刻意以求,就事與愿違;年長者往往淡泊從之,收獲卻也頗豐,或許真的就成就了。
第二種觀念有些味道,只見得滿眼山花浪漫,百家爭鳴,繁星璀璨;趣味濃厚者非此莫屬,荒誕莫名也非此莫屬。一輩子尋覓了個開心快活地自娛自樂,也是足夠了。只有那些練到索然無味的人,才能成就前進一步。
第三種觀念就不知所云。這里就想談談第三種觀念,前面對它的那種描述,確實令著迷于傳統文化者血脈噴張,似乎就該如此,不如此就不配為太極拳;但是為什么如此,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太極拳,說到底,就是順著人的本來本性,那么地動一動,靜一靜。
可是人的本性是歷史和宇宙乃至整個人類生生不息,繁衍進化來的,與時間空間等量呼應契合。以某人出生后的閱歷知識來判別,往往就摸不準這個本性的模樣,更不要說去順應它了。
更經常的是,用這個腦子里面亂七八糟的東西來瞎指揮,做一些南轅北轍的事情。
第三種觀念就是用動和靜兩個方法,幫助你去尋找你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放棄腦子里面烏七八糟的東西,尤其是第一種觀念中的力,第二種觀念中的意,令自己的本性站出來講話,給它一個表現的機會。
因此我們練太極拳,是一個過程,一個逐步舍除后天沾染的過程,直到發現自己的本來本性,自心自性,就是自然。怎么辦呢?法天,法地,法自然。
本性動,本性靜,動靜之間不是隨便的,有一個機緣,或者契機,或者氣機。叫什么無所謂,但是太極拳就是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靜之機找到了,生陰生陽是后面的事情,那個事情就把輕重緩急、前后進退、上下開合、各種感觸施為都包容了。
若想成就第三種觀念,僅僅能合住當下可不行,整個的時間空間、宇宙歷史、人類繁衍都在里面了,這么多這么大的因緣是這個機,不了解點傳統文化是很難進去的,讀經書的道理和用處就在這里。
道家的道,佛家的自性,或者叫如如,就是這個。就是《道德經》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經》說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都是這個。
以色列民族有個諺語:“永遠不要試圖去說服任何人”。就是說轉變一個人的觀念是難的。說到這里,就萬分敬佩和感謝鄧小平先生,他轉變了一個國家的觀念,也因此成為了偉大的巨人,挽動了世界歷史的車輪。
無極樁練習法
該樁法簡單易學,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均可練習。不講究行氣,更不會出偏差。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對治療慢性疾病和強健身心均有顯著的效果。
練法
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靜水,波瀾不興,深而清冽,是所謂“如臨深淵”。水面一層薄冰,剛剛能支撐自己,而自己將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懼感,有利于提氣,是所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