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與走架的關系
練習拳架的過程是知己的過程,練習推手是知人的過程,兩者可謂缺一不可。一個行拳有內涵的拳家如果沒有推手實踐的襯托拳就會空而無味,一個推手的行家如沒有拳的基礎就會華而不實,他們終不能成為一名好的拳家。因此必須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
在一套拳中每一個拳式它都是由十三式組成,十三式的用法由老師教拳而得。并在練拳中熟知,通過行拳而知每一式在拳中如何使用的感覺。
學習太極拳,重在領悟,我們要理解太極拳中招式的內涵,并能將其體現出來才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所在。
行拳時有“無人勝有人”之說甚好,然而那也是意想而以,個人想像而得,一方面的感覺沒有通過實踐。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此也只是一個過程。
想要過程變為真實的感覺就要把行拳所得得勁法通過推手進行實踐,在兩人交手的過程中體驗十三式的單一用法和復合用法,體驗雙方勁力陰陽變化的感覺,相互的鍥機掌握的恰到好處。
再將這些用法和感覺帶回拳中進行拳式運行中磨合,用這樣的方法豐富行拳者對拳進一步的認識,并將這一認識逐漸的由心知到身知,再回到推手中實踐。用這樣的方法使知己知彼的功夫得到升華,太極拳藝走向高的層次。
一趟好的拳架它的存在形式應是勁法組合及其巧妙(是經過幾代人實戰進化而來),同時它的經絡運行、健身養生效果必然很好(在拳論指導下正確習練法)。
所以說,太極拳的各項功法都有著內在的聯系,我們需要一步步的學習,先從基本的學起。
勁法的巧妙組合,經絡運行、健身養生效果的好來自正確的繼承拳架。一趟拳的繼承不但個人要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要有良師益友的教導和幫助,此條件可算缺一不可。
良師,不但要在他那學到一套好的拳架而且還要在應用、每一拳式勁法、拳式與拳式間的連接、行拳中的一舉一動、推手中拳式勁法的應用,進一步的二人對打時接觸發揮。
通過他的講解示范了然于心,并逐漸練上身以求初步懂勁。
益友,他必須具備很好的太極素質,并能像“助教”一樣一一加以分解陪練。
一個勁在身上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對勁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練拳、喂勁和推手。練拳心知、喂勁知用、推手實施應用。在該過程中逐漸的悟是走向懂勁的又一渠道。
懂勁與聽勁密切相關,聽勁與靈敏度有關,靈敏度與練一趟好拳和練拳方法有關與周身氣血通態程度有關。
一趟好的拳架他的身法要求必然很緊湊嚴格,拳式的運行方法獨到并且大限度的接近自然這樣的拳練了才能出功夫,對此筆者有深刻的體會“練武不練有,練有啥沒有”。
這里的“有”就是俗語說的“著像”它不符合自然強制自己練一些不合拳意的東西,出了力氣攪亂了身法,妨礙經絡運行在拳架中的自然暢通,也就談不到氣血的流通,氣慣四稍,更談不到靈敏度的提高。
練好太極拳的方法“尊拳理拳法”,自然而然練太極,有意無意出功夫。
靈敏度的提高加強了對自身陰陽、氣血流動變化的感知,提高了知己能力。在與人推手中也就提高了“聽勁”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掌握了知人的本領。
知己知彼能力的提高更明朗化了自身與他人身體靜態和動態時的氣血、勁力變化過程,能了解這一過程就是懂勁過程的開始。加以細悟越練越精。
喂勁,是由懂勁水平很高的人(老師)喂給教練過程的人。受教的人在練習過程中要用心以身試之、驗之。老師用一個勁在你身上一定要細心體會全過程,放掉恐懼心。
把受到的勁感覺了記于心,老師發力的全過程動態要想錄像機一樣記錄在心。加以反復琢磨在施與人,喂勁的人在受到力后盡管發勁的人力不到位也要按該勁的預期真實而出,用這樣的方法反復教練終達到發勁人會發該勁為止。
推手,把喂勁所得的勁在兩人推手過程中讓其使用出來加以熟練在實戰中得到升華,終達到掌握會用。
初學太極拳推手的三個問題
一、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
功夫是由積累而成的,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插肋、折疊和老牛勁及爛采花(采浪花)等之分,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應先從定步推手學起,所謂定步就是不動步,主要是后面的腳不允許移動,移動就算輸招。
因此,在練習推手時,只要求放長身手互相推逼,在被逼時只許擴大“坐身”的勢子(即前腳虛步、后腳屈膝略蹲)以容納對方的推逼,然后順勢化開,不許用勁撥開。用蠻力就不能稱之為推手,我們需要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