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式太極拳的特點
1.心靜體松
心靜體松是太極拳運動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重要特點之一。打太極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貫注于動作,做到“神聚、心靜、意專、體松”。“心靜”是練太極拳的重要原則,“心靜”要求要專心。
在練拳時,思想要集中,意識不斷地引導動作,并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顧此失彼:“心靜”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馬,否則動作方向、姿勢不正確,就難以把太極拳學好、練好。
“體松”是和心靜同樣重要的一個原則,是貫徹“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運動時,在心靜的前提下用意引導肢體內外各個器官、關節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該用力處毫不用力,內外各部分無一處不松,盡量使身體自然舒展而不僵硬。
按照規矩用勁,以意貫注于動作過程之中,按照動作的虛實變化適度地完成動作。
2.輕靈沉穩
練太極拳要求在意識引導下動作輕靈、重心沉穩。“輕靈”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靈活。
靈是輕的發展,在輕的基礎上發展,方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靈。 “沉穩”是使上體端正舒適,保持下肢穩定,要求虛領、立身中正、氣沉丹田、步似貓行。進退轉換,要分清虛實,步隨身腰變化,需穩健、輕靈、沉著。
3.柔和緩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對解除疲勞、積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關系。練習時,要求始終放松,在心靜用意的前提下,引導全身放松。
放松是用意的,是積極振作的,不是漫不經心、消極疲塌的。練習時,要在放松的基礎上使兩臂動作保持弧形,使兩臂運動走弧線。
“緩慢"也是太極拳的重要特點,它是一種平穩中正的緩慢,肌肉和骨節不是處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縮和旋轉,而是用許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縮和旋轉的靜力性練習。
4.連貫圓活
練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要求做到上下相隨、節節貫串地連貫圓活。每一勢如何起、如何落,要仔細揣摩,到定式時必須意識貫注十分滿足,
似停非停,這種勢與勢之間的承接,就稱作連貫。連貫就是要求上一動作和下一動作折疊地銜接起來,轉接處微微貫動,不僵不滯,不能有停頓斷續之處。
動作要圓活,亦即動作要圓滿、靈活,在一連貫的弧形動作中圓滿地不凹不凸,無有缺陷,不起棱角,變動又非常輕靈活潑。圓滿靈活運用到動作上,要求達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壓扁、走化粘依、不丟不頂、處處圓滿靈活。
5.身法中正
身法中正指的是“中正不偏”、“上下一條線”。太極拳的身法主要是“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
正、舒展、和順的形象,符合心靜用意的靜態要求。練習時不論前進、后退、左旋、右轉,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干至會陰始終要形成一條直線。
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是不符合“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點。“上下一條線”的關鍵,在于用意識使脊柱保持垂直狀態。
太極拳身法的輕靈、圓活,全憑腰、胯、胸的運轉和協調動作,使得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夠保持全身的平衡;進退、旋轉,不論手足如何伸縮,身法必須保持中正。虛領頂勁和尾閭中正是太極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標志。
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和氣沉丹田的協調動作,胸部就會僵僵的得不到運動,腿部也只有隨著腰部的左旋右旋而左右旋轉,得不到一升一降的上起下落的弧形運動。
虛領頂勁是身法中正的首要條件,尾閭中正作為動作定向的舵手,含胸拔背和氣沉丹田是身法上須始終保持的,是氣不上浮、重心穩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