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患者練習太極拳注意事項
1、動作姿勢要正確
太極拳動作姿勢的基本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斂臀、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尾閻中正。
在練習的時候如果動作不規范,就會影響你的發揮,在不該用力的時候用力這樣會使得肌肉群持續緊張,從而造成局部肌肉勞累和負荷過大,就拿彎膝下蹲的動作來說,動作不能過大,這樣會造成膝蓋的損傷。
2、技術動作要規范
規范的太極拳技術要求氣沉丹田、圓襠活髖、內鼓外安、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各種基本技術動作要做到起點準確,運行路線清楚,止點到位,動作連貫,上下相隨,手眼配合,從而使身法自如。
但很多練習者在練習中,上下、左右脫節,如轉體動作,上體轉而下肢不轉,使膝關節扭曲力過大,造成膝關節運動損傷;或者動作不連貫,造成不應有的停頓,使腿部肌肉持續緊張。
3、運動量不宜過大
多數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大都在40~60分鐘之間,還有25%的人超過60分鐘,其間休息時間過少。
這樣的運動量對中老年人的身體來說是不合適的,可考慮壓縮練習時間或延長間隔時間。
4、專業人士指導
在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極拳時出現了腿部肌肉和關節損傷。
因此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一定要在專業人士指導學拳,或者按照運動處方練習,當腿部有傷的的老年人是不宜練習太極拳的。
太極養生重在調息
一是靜態調息
學習太極拳首先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在練習的過程中心無雜念,做到完全的放松身體,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在練習的過程當中不受影響。
在這種欲望支配下,人們的生活只會高度緊張,人體的各項功能也同樣處于十分疲勞的狀態。
政界、商界很多精英過早夭折充分說明現代社會更是人體健康的奪命神。而習練太極拳因為它動作相對緩慢,講究意氣引領,心不靜,則很難持續。因而這種強制性拳法風格首先成為養生的第一要素,通過習練太極拳讓人感受到靜的好處,靜的滋潤。
二是松柔調息
太極拳是一種快慢相間的運動項目,動作要領就是“松”和“柔”。這兩點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很重要的。
但是,由于太極拳的傳播過去主要是靠師徒相授,缺乏統一的教材和模式,也缺乏正規的培訓推廣的途徑,加上目前形成的各個流派之間的競爭,和社會上以盈利為目的組織或個人的攪局,使太極拳成為街頭文化,老人文化,雖然通過形式上習練基本達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但真正的太極拳名家卻鎖在深閨,不為眾人所知,太極養生的真正功效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三是養氣調息
太極拳有別于其它拳術的根本在于“養”。習練太極拳調整的是氣息,打通的是經絡,強壯的是筋骨。強調的是養,而不是放。是通過各種動作有機地將人體的潛能調動起來,打通周身的穴位和經絡,從而不斷地儲存能力儲存氣息,有效地改善人體血供,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人體的協調力和柔韌性,從而使過去的一些疾病達到改善或治愈之功效,特別是對高血壓病、心臟病、頸椎、腰椎病、風濕類風濕病及其后遺癥有明顯功效。
四是文化調息
太極拳起源于明清時期,它兼容吸收了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太極一詞的應用表明它延續了道家思想,特別是宋明理學里的太極起源論;其拳理提出“尾閭中正、虛靈頂勁”和拳法動作的“無過不及、隨屈就伸”明顯是儒家中庸思想和佛學隨緣理論的體現。尤其是“拳不先發,彼不動,己不動”等行為準則,高度涵蓋了中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古之軍事原則。學習太極拳越久就越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對自己的思想境界文化修為都是十分有益。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對治療肩周炎有一定的功效,太極拳的緩慢柔和動作,對治療肩關節疾病的療效很顯著。練習太極拳能加快血液流通,這也就意味著關節血液循環加快,對肩關節壞死的地方有修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