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內功八法
吳氏太極拳內功學習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從基礎開始練就丹田力
太極拳不分你我,不分種類,各門各式太極,它們的拳理是相通的,都能產生內功暴發力。練拳時一定要放松,一定要有意念引導。
放松就是頭上頂、肩下垂、肘下窄、氣下沉、松兩胯、腳趾叉開抓地。有一種全身沒分量的輕靈感覺,但腳用力往下踩,后跟要實。這樣才有根基,所謂的“有根”莫過于此。
第二步、脊柱和后腰力的產生
當丹田氣產生后,就要開始鍛煉脊柱的力量,將丹田之氣通過“小周天”將氣提上來,再過肩,送到脊柱和后腰,讓后背和后腰產生膨脹氣,壯實后腰。
此勁出自丹田,一旦練出,終身不退。脊柱力是整體力傳遞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鍛煉脊柱時意念應始終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內在能量達到協調貫通,讓意念與身體相隨,形神合一。為以后的功力發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步、周身整體力的產生
周身整體力指的是什么呢?周身整體力要體現“雞腿”、“龍身”、“熊膀”、“豹頭”、“鷹爪”、“雷聲”的威猛。
“雞腿”是說通過練習太極拳,松胯而襠走后弧,產生強有力螺旋向下向上的腿功。“龍身”是指腰部要有游龍舞腰擺尾之內力。
第四步、產生肢體稍節力
產生整體力后,要通過整體骨架貫通,筋力連結,氣貫周身,將氣力送到手臂,產生抖彈力。
這種抖彈力是從松胯下沉,地面給我們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再從腳底到腿,再由腿到腰,貫通周身,通過丹田,全身發緊,瞬間產生極強的暴發力,再傳遞到手臂或腿腳,形成強有力的攻擊力。
內功修煉的方法
調身主要就是改造身體
通過伸筋拔骨的方法,增加身體內的體液,使骨骼肌密度均勻,骨關節的空隙增大,肌腱韌帶有彈性。同時調身還有一層意思,就是 按照拳的規律調整身法,比如拳經里要 求的“虛實開合”、“立身正中”等等。
調身這個階段是練拳中時間跨度長、難的階段,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幾十年。因此修煉太極拳者必須要堅持練拳,不斷修正,“練柔易在三九冬,練剛 易在三伏夏”,肌肉的練習要天天練。
和你每天要吃飯一樣,天天練拳等于你每天給組織細胞骨骼肌肉輸送更多的氧。
所以說,太極拳的“調身”是長期性的,只有堅持練下去才能出現效果。
在調身階段還要注意慢練和快練的關系,平時以慢練為主,能慢盡量慢。在慢練的基礎上,再逐漸快練,快到一、二 分鐘練完一套拳,并且是完全放松、符合拳理的情況下練完。當然調身階段還要 有一些其它的練法,比如練樁功等。
調息主要就是呼吸配合動作
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拳的動作必須是準確 連貫,勁路完整不斷勁,然后才能調息綿綿。呼吸和調息是不同的概念,在打拳時,呼吸不單是呼和吸,而是在調息。
呼吸與肢體的動作是一對陰陽,調息與動作是一對陰陽,瞬間發勁時,無意吸,有意呼,瞬間發勁后,繼續調息綿綿。調息是有意呼氣,無意吸氣,是一個很均勻、很緩慢的過程。
太極拳呼吸的關鍵就是在于均勻,我們要注意呼吸的節奏性。
內氣運行就是調息與動作的結合。調息也叫運氣,呼吸輕靈,呼吸變成絲線,就是運氣。有人講“開為 吸,合為呼”,如果機械地理解是錯誤的。 太極拳練習者應該了解太極拳強調任何時候呼吸都要順其自然,千萬不要做刻意的呼和吸。
雖然調息“意”重在呼,但要求必須自然。“開合”的“呼吸”也應自然, 所以在一開一合之中,要求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中有開,合中有合。開也可以呼,合也可以呼,開也可以吸,合也可以吸,這就是太極拳在“蓄、柔”的運動呼吸。
當“開”發勁時或合發勁時必須是 “呼”氣。也是太極拳蓄發相變、剛柔互用的太極原理。
調神主要就是訓練反應速度
當我們的身體都改造好了,功夫在哪里?功夫在神經上,后的功夫是神經,反應能力非常快。大家都知道虎、蛇、狼、貓等一些動物,如果你去觸摸這些動物時,它們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的,你被咬了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這就是反應能力。人是高級動物,反應速度通過訓練理應也能變得非常快的,“一觸即發”,不加思索全身 迅速調動起來,這就是功夫。我們可以做個試驗,一位是初學者,一位是練習時間較長者,兩人互相搭手,當口令一發,很明顯初學者的反應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