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重心
研究太極拳勁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種姿勢與動態之穩定而求其重心。無論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種動態中研究力之平衡關系。
如穩定則重心升高,如為不穩定則重心降低,如為中立則不升不降。更應知穩定平衡之時,重心必須在低處。
練習太極拳,每因學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詣各異,雖同一師乘,而對拳理之領悟,盤架之姿勢及應用之法則各有不同,所以教者應因人而教,學者更應自知個性之優卻點而學之。
性情大約可分剛柔兩類。剛者急而烈,剛之上者為強,剛之下者為暴。柔者溫而順,柔之上者心氣中和而篤敬,柔之下者則意志簿弱無進取心。剛之上者喜爭強斗勝,不屈人下,學習多務于剛,剛之者暴燥而魯莽,學者多務于猛。
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學者多務于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堅,不求甚解。太極拳講剛柔相濟,必須鍛煉到剛不過,柔不弱,如此乃能進德修業。
柔之上者學習太極拳,容易增長功夫,性情剛之下者每每誤解慢與不用力為懶散儒弱之意。其實慢與不用力正是鍛煉功夫之要旨,猶如煉鋼,由生鐵而熟鐵,由熟鐵而成精鋼,非長期火候不為功。
所以必須由慢而成及不尚氣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以沉氣松勁,純任自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有若無、虛若實;逆來順受,無中生有;不丟不頂全由慢與不用力鍛煉而得之。
慢所以能靜,靜所以能守,守之謂定,此即心氣之中定也。心氣中定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氣沉,氣沉而后精神團聚,一氣貫通。快則心粗,心粗則氣浮,氣浮則心無所守,散亂之病生,虛實更無由求。
練吳氏太極拳的“五字訣”
靜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復雜的,要使中樞神經高度集中,處于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那么,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盡量做得正確。
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這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
太極拳中的“輕”,不能因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于重而言的。太極經中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爆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
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為太極勁。
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煉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
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穿”,不能有斷續。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后要銜接。
所謂“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使拳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一般來說,一套拳(指傳統的老架太極拳)大約應控制在25-3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煉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切
即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無論哪個招式,都要做到準確。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須中正安舒,“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切的另一個意義是研究,練拳時不研究,練后要回憶,哪個拳式練錯了,今后再練時要更正。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則進步快矣。
恒
也有雙重(chong)的含義。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無論是嚴寒或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個人體質和時間,制定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時間和運動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