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筋骨,要松開四肢百骸、八段九節。筋骨不松,經絡受阻,意氣受滯,則功夫不但不長,人到中年還會導致疾病纏身。如何松筋骨,其關鍵的關鍵就是松腰胯。
四、松腰開竅旋之足
松腰者,腰松開也。腰松開了,一動全身無處不動。古人日:“命意源頭在腰隙。”又日:“腰如車軸氣如輪。”開竅者,打開也。
松腰的關鍵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
所以,“松腰開竅旋之足”這一要領,是針對腰胯與整個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講腰與足。
張三豐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
在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經典理論告訴我們,太極的功夫在腳下,必須練好腳下的功夫。
(一)足要求兩腳虛實互用(五趾抓地則腳心虛,五趾舒展則腳心實),雙腳各大小關節要逐一松開。
(二)若要達到腳下輕靈,踝不松開是很難實現的。采取瑜伽鍛煉和古代道家養生家所通常采用的雙盤和金剛坐是松踝的好方法。
(三)膝是大腿與小腿之間承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轉膝及上下蹲起等都是松膝的好方法。
(四)站大馬步樁是松胯的重要方法。
(五)松腰有很多方法,如無極樁、直腿坐、俯身拱腰等法。腰松了,練拳時就能做到以腰為軸,旋轉自如;腰松了,則對養生很有幫助。
五、以意引氣纏絲
以意者,心意也;纏絲勁,進如螺旋,退如抽絲。即螺旋勁,也叫抽絲勁。
以意引氣的螺旋纏絲運動,亦合乎養生保健的中醫理論。人體的經絡互為表里,交聯環繞,通過內纏絲外螺旋的運動,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節三焦。
平和陰陽,內壯臟腑,而又柔和骨節、肌腱、韌帶,外強筋骨、皮肉。
以意引氣纏絲勁,只要精心修煉,日積月累,千錘百煉,剛柔相濟,練就心如明鏡,身似金剛,從“千變萬化”達到“萬紫千紅”。
初學者一定要把自己所學的太極拳架學好,這其中,步法走弧形,手法松柔圓活,內旋時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隨腰;外開時以腰催肩。
以肩催肘,以肘領手,輕輕地將勁運于手指,使關節在弧形變化中回轉自如。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形神兼備、內外兼修的效果。
六、分清虛實調陰陽
分清者,清楚也;虛實者,變化矣;調陰陽,即調和陰陽。人之有形,不離陰陽,更有虛實的變化。在形體上,腳分虛實,腿分虛實,手分虛實,周身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虛實之分。
人的心理、思想、精神、意識在不同的層次中都有虛實之分。虛實的變化,即是陰陽的調和。
24式太極所有的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即可靈活轉化,久練不疲,張弛輕重,均勻轉換,不致困頓。
比如,在左右旋轉時,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不是全無力量;實也并非全部落實、站實,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罷了。所以不可過實,過實則遲滯;也不可過虛,過虛則浮飄,無著無落,根基不穩。分清虛實。演練者自己要盡量做到外形隱蔽,心中明了。
24式太極拳的虛實轉換全在腰,轉換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虛腰。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節和肌腱、韌帶能放松,松開則不收。
塌腰的反面是癟腰,腰部能松開下塌(配合斂臀)則不癟;虛腰反面是束腰,虛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軟、折中而得虛空則不束。
要塌腰須斂臀,能斂臀則能塌腰。塌腰、斂臀自然尾聞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門自然松開,配合會陰內收和虛靈頂勁,則脊柱自然豎直,上下前后合住勁,轉動時自然無所偏倚。
七、上下相隨內外臺
上下相隨,即人體以腰為定點,腰以上為上。腰以下為下,腰脊為聯系上下體的主動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相隨則中間自然 相隨。